做人最高級的智慧,是有分寸感(深度好文)

菜根譚》有言:「人品做到極處,只是恰好

做人,要掌握一個度,那就是「恰到好處」的分寸:

說話留三寸,遇事讓三尺,待人遠三丈。

01

說話留三寸:不惹禍

增廣賢文》有言:「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說話要講究分寸,通達世故的人,逢人只說三寸話:

一寸在人,二寸在時,三寸在地。

一寸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人若不對,話不該說;

二寸是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時機不對,話不能說;

三寸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場合不對,話不當說。

曾國藩年輕時口無遮攔,得罪過很多人。

參加壽宴時,對好友鄭小珊夸夸其談,氣得對方拂袖而去。

曾國藩事後自省,給自己定下「戒多言」的規矩。

他還通過寫日記,記錄自己言談話語方面的過失。

該說的話,三思而後說;不該說的話,閉口不談。

正如《菜根譚》里講:「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

嘴巴好比是內心的大門,如果不能守口如瓶,必然會泄露心中的秘密。

話說得太滿,就無法保證每一句話都說得滴水不漏。

逢人話三分,交淺勿言深,給自己留點餘地。

02

遇事讓三尺:結善緣

《菜根源》有言:「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當你做事一帆風順時,讓三分好處給別人,是為後世子孫積德。

清朝首輔張英,收到桐城老家來信。

信上說,家中擬擴建院宅。

只為多佔三尺地皮,跟鄰居起了爭執。

張英看完家書,回詩一首: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見詩,主動將院牆讓出三尺;

鄰家見狀,也依樣讓出三尺。

兩家宅邸之間,讓出了六尺寬的一條小巷。

這條「六尺巷」至今仍是桐城一景,被世人傳為佳話美談。

遇事讓三尺,是一種心胸、一種風度。

下棋時讓兩子,是高手之舉;打球時讓一分,是大將風範。

走路讓同伴先行,吃飯讓客人上坐,乘車也給老人小孩兒讓個座。

生活中的許多矛盾、紛爭,只因沒能掌握讓的藝術。

讓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

03

待人遠三丈:長相處

《圍爐夜話》有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最舒服的關係,是保持一種「邊界感」,讓距離產生美。

親人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不因為太燙而傷了自己,也不因為太冷而寒了人心。

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君子之交淡如水,看似平淡無味,卻能解渴潤喉。

守好自己的分寸,不相干的事兒不要管,摻和太多,反而幫倒忙。

事情成了,沒人記得你的功勞;事情砸了,你卻成為第一個被指責的對象。

別把想法強加於別人,別窺探別人的隱私,別打擾別人的生活。

常聽人說,這世上只有兩種事:

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話說多了,沒人愛聽。事管多了,招惹麻煩。

知邊界,懂分寸,讓自己高興,讓別人舒服。

這樣與人相處,才能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