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孟子在《孟子》中說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婆媳之間的矛盾多是家裡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比如衣服誰洗、飯誰做。這些小事情對於男人來說不算是什麼事情,但是如果自己的老婆和自己的母親不和,那麼這些容易出現問題的事情最好有你來做。
但是如果婆婆想讓自己的兒子過得幸福,那就要做好這5點:
第一: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問題可以說是婆媳關係之間引起的矛盾之中排第一。都說隔代親,作為當奶奶的來說,有很多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喝不吃,但是只要孫女(孫子)需要吃,當奶奶的絕對不會有任何的遲疑。在孫子或者孫女犯錯的時候,當媽媽的批評,奶奶就會護著,這讓當媽媽的心裡非常地鬱悶。
當奶奶的應該在兒媳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插手阻攔。這樣就會讓孩子的心裡覺得自己有奶奶為自己撐腰,從而把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教育不屑一顧、不重視。最後導致在性格上出現偏差。
第二:帶好孩子
有很多的婆婆覺得兒媳自己帶孩子是應該的,覺得那不是自己的責任。靜靜地想一下,婆婆和兒媳之間爭得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最大的維護和尊重。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根本就不存在應不應該。
婆婆應該在兒媳最困難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及時地出現在兒媳的面前,把溫暖之手伸出來,幫襯一下。
第三: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
無法接受對方的生活習慣,這也是引發婆媳關係惡化的一個導火索。
生活習慣勤儉、節約、規律是60年代、70年代的婆婆刻在骨子裡的。
所以,婆婆不應該用自己的生活習慣去強迫兒媳順應自己的生活習慣,年代的不同,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處事風格自然各不相同。自然而然會出現思維不統一和分歧。這時候,就需要婆婆把自己推到後面,把兒媳的位置放到一個高的位置,讓兒媳覺得自己非常尊重她的生活規律和習慣。
第四:不要干涉兒媳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父母,從心裡都特別獨立。
所以,婆婆不要過多地干預兒媳的私人生活,感情、工作。尤其是在自己兒子和兒媳吵架的時候,不要絲毫不顧忌兒媳的心裡感受,和兒子站在同一戰線上一起對付甚至是欺負兒媳。
做婆婆的應該和兒媳處成閨蜜,那麼自己的兒子才能過得很幸福。
第五:不控制、不改變
婆婆不應該憑著自己的意願去控制、改變兒媳婦的思想和行為。
關係都是相互的,生活的習慣不同就不要強制性地去改變對方,婆媳之間的相處,「差不多」就可以。
(此處已添加紀錄片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