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能出門,封控在家,沒事幹的時候會想很多問題。
有小朋友問我:人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就一定要催著結婚?不結婚難道就不幸福了嗎?
作為過來人,我其實想告訴她的是:不結婚也可以,但因為女孩兒的父母特別希望她結婚,而她又堅持不婚,我害怕我的答案會對她形成一定的影響,我只好開始跟她講婚姻的好處。
但婚姻的好處到底在哪裡呢?這個問題需要很認真地想一下。
婚姻能帶我們的好處似乎並不多。你可以放眼去看看你周圍人的婚姻,大都過得一地雞毛,當然,我不否認有在婚姻里收穫幸福的人,但比例並不大,大部分人的婚姻都一言難盡。
我們之所以要走進婚姻,是為了跟另一個人組建家庭,兩個人攜手共度人生,可以一起去面對生活中未知的風浪,可以分享喜悅,分擔憂愁,可以共同繁衍後代,養育子女,而養育子女,可能是婚姻存在的最大意義,人們選擇生兒育女,除了完成繁衍後代的社會使命外,更多的是為了養兒防老,能在老了之後得到子女的贍養。
但也正因為婚姻的要義是為了生兒育女,生兒育女又需要人們付出一生中很大的精力,而到了老年之後,有很多子女並不履行對父母的贍養義務,這使得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為了子女而活,但到了老年之後卻換來晚景凄涼,很多人為了供養子女上學工作,疲累一生,自己沒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好的養老條件。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很多人因此失去了自我的人生價值,一生為家庭犧牲,完全沒有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在婚姻里,我們需要處理很多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我們需要去解決各種矛盾,很多人因此心力交瘁,婚姻,也因此變成了一種桎梏,讓人的一生充滿了煩惱。
當下的時代里,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不想結婚,正是因為不想進入這種牢籠一般的生活模式,他們更願意自由自在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他們不願意為了別人而活,不想把自己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家庭里。
剛才刷到一則短視頻,是關於洪晃和陳凱歌當年為什麼離婚的內容,洪晃說:在認識陳凱歌之前,她從來沒有覺得她需要跟別人去搶一樣東西,而當與陳凱歌結婚後,陳凱歌出軌倪萍時,洪晃第一次有了危機感,她覺得她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她開始有些焦慮甚至產生了自卑感,這種感覺不是她想要的,她不想讓自己變成這樣的人,於是她果斷結束了這段婚姻,她不想讓自己的大好時光耗費在婚姻里。
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段婚姻,我們之所以選擇靠近,是為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很多時候,婚姻讓很多人變得煩躁、怨氣衝天甚至歇斯底里到幾近崩潰,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進入婚姻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一段婚姻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好,那麼我們走進它是為了什麼?僅僅只是為了繁衍後代嗎?
婚姻,除了能有人陪伴我們,使我們不那麼孤獨,能讓我們有個孩子,不至於老無所依,老無所養,它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是為了找一個人天天吵架嗎?還是為了在婚姻里失去自我存在的價值,將自己的一生耗費在分不清對錯的爭論中?
《中國式離婚》里曾經這樣描述婚姻,婚姻就是兩個人的戰爭。很多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結果,但事實證明,婚姻其實只是男女雙方利益的捆綁,一旦在婚姻里雙方的利益受到折損時,這段婚姻的根基也就不再穩定,而感情,只是婚姻的一種調味劑,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重要。
我的小朋友說,她父母從她記事起就天天吵架,很多時候吵得不可開交,每當聽到她父母吵架的時候,她就特別痛苦,也正因如此,她開始抵觸婚姻,她不想將來嫁給一個需要她去忍耐的男人,她更不想將自己置身於一個爭吵不休的家庭里,她更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
如果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她寧願意不要開始。
很多父母自己婚姻不幸福,卻逼著自己的孩子結婚,在他們的認知里,一個人不論男人還是女人,只有通過婚姻才能獲得幸福,不管你事業再成功,如果你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膝下無子女承歡,老無所依,那麼你的人生就是不圓滿的,不幸福的。
在這樣的價值觀念的主導下,很多父母輩的人不管自己孩子內心的想法,不遺餘力地以各種方式逼迫孩子結婚,我個人認為這樣是不可取的。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不同時代的人對於人生的定義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能以我們對於生命的感知去定義他人的人生,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對於他們人生的選擇,這才是比較民主的做法。
如果一個人就能活得很好,又何必非得找另一個人生活在一起添堵?
如果我的孩子選擇了不婚,我不會去阻攔,他們願意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人來這世上是來經歷的,不是為了要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而委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