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點事,你才能快樂起來

快樂需要去尋找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只有沉醉在生活之中,才能繼續活下去。意義就像快樂一樣,不能直接求得,它是參與生活的副產品。

什麼意思?你想要快樂,就得去尋找快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做點事,那種有意義的事。

一、快樂

快樂建立在意義之上,而快樂的實現方式就是做點事或者參與到別人的事情中去。

為什麼說快樂建立在意義之上?你來想一下,你在什麼時候感到快樂?你做的事被不被別人需要,有沒有價值,你能不能把你做的事和一個偉大的東西聯繫到一塊,這些就是意義。等你你到肯定的答案,就會感到快樂。意義是因,快樂是果。

而在因果之間,需要過程來實現連接。這個過程就是去做事。事情不一定有多大,但一定要去做。你去做事情,從事情中捕捉意義,然後感受快樂。

快樂是一種體驗,要想快樂,就一定要做點什麼。回憶美好的過去,能獲得快樂感 ,這本身是重新體驗。好好讀一本書,把自己放到書的場景里,這是另一種體驗。

二、恐懼

恐懼是一種想像 ,你想像有某種東西出現 ,越想越害怕。比如,你走夜路,總想著會有壞人出現,越想越覺得壞人就在你身後。一有個風吹草動,你的頭髮馬上倒豎起來。而如果你不想這些不,甚至哼著小曲,根本不知道 什麼叫害怕,一轉眼就到家了。

害怕是因為不熟悉,不了解。就像剛學開車的人,一上路就手忙腳亂,心裡緊張得要死。等你熟練了,找到開車的感覺了,就不會害怕。所以,如果你害怕某個人,就去靠近他,等熟悉了,你就不怕他了。害怕某種動物,就去接近它,多接觸幾次,你就不怕它了。

三、擔憂

擔憂 ,就是往壞里想事情,一遍遍地說不可能,一遍遍地又感覺不妙。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坐飛機是最安全的,但當我們的親人坐飛機的時候,我們總是在那裡擔憂著,飛機不落地,心不放不下。尤其是飛機晚點了,對方的手機又關著,我們無從知道飛機的飛行情況,這時候,盡往壞里想。我們也知道,這些擔憂都是徒勞的,一點作用也不起,一點好處也沒有,但我們實在是不能把心放回安穩處。

擔憂,是因為眼前人和事對你重要,而且你清楚地知道重要的人正在幹什麼,重要的事正處於何種狀態。比如,你的子女在平常外地,你根本不知道他們平常在幹什麼,也就無所謂擔憂。等知道了他們要坐飛機,你就開始擔憂起來。所以,為了解決擔憂,你盡量不要去知道詳細情況,再一點,你可以和別人互動,聊天,把心思放在和別人的交流中,這樣你就會忘卻擔憂的事。

在外的子女,如果你要回家,別告訴年邁的父母回家的方式,甚至不要告訴他們回家的具體時間。因為,從你告訴父母要回家的那一刻,父母就開始擔心了。


做點事才快樂

四、無聊

無聊,是做某件事的衝動。因為不知道做點什麼,想不起做什麼,於是心裡空落落的。無聊,其實是想做點什麼前的心理困境。

當你想著該做點什麼的時候,無聊就會轉化成渴望。等你開始做某件事了,無聊就會消失。比如,拿起一本書,硬著頭皮往下看,看幾分鐘後,你就不想放下,繼續往下讀。這時候,你的無聊就會消失 ,轉變為充實,並不為剛剛度過的時光後悔。

但如果你覺得無聊,於是找幾個人打麻將,那就有了另一番感受。在打麻將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興奮,覺得時間過得飛快,但等這場麻將結束後,你又會開始無聊起來,因為這個過程本身只是為了消除無聊,而打麻將這種方式並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空虛,等過程結束後,又重新回到無聊中去。

所以,解決無聊,就是迅速地做某件事,並迅速進入角色。暫時的無聊可以用入手快的事情來緩解,長久的無聊則要用有意義的事情來消除。如此說來,做點事,尤其是做點有意義的事,可以化解無聊,同時獲得快樂。

總之,恐懼,擔憂,無聊,這些負面情緒或感受,都需要你去做點有意義的事。當你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之時,你就不會恐懼,不會擔憂,不會無聊,而是收穫一種快樂。

做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