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李雪琴「只有掙錢才是安全感和快樂的源泉」這句話?

李雪琴說:只有掙錢才是安全感和快樂的源泉。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都會感同身受,深以為然,李雪琴的一句話,也折射出了當下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感情匱乏的時代,否則,不會有這麼多人會對這句話表現出莫名的讚許。

人生的追求不外乎兩件事:謀錢與謀愛,謀錢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求,而謀愛是為了滿足更高級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

同時能夠達到物質滿足和精神滿足的人無疑是人生的贏家,也是人生是否幸福的衡量標準,在過去的時代里,人們崇尚真摯的感情,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高於物質追求,對一個人是否成功的評判標準里品格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甚至高於他對物質的獲取能力,隨著經濟大潮的沖刷,當一切被物化了之後,擁有生產資料的多少變成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簡而言之,誰有錢誰就是成功人士。

當價值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之後,削弱了人們對於情感的需求,也因為對於物質的過度追求,物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使人們的情感投入很容易出現「虧損」,很多時候,你付出的真情總是敵不過房子車子票子,情感投入因為太多的不確定性而缺乏安全感,人們不再相信感情,甚至大有談虎色變之勢。

當全國人民都在搞經濟,而你卻在那裡為情而傷神傷心,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不是么?

情感淡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是這個時代背景下最讓人深感無力的現實,追求情感滿足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以及為此付出的所有往往得不到一個應有的結果,因其太大的不確定性而難以使人獲得安全感,而相比之下,謀錢的確定性更強,你努力工作,你全力付出,總會有與之等價的回報和收益,這比起情感投入來講,要穩定得多,踏實得多,也現實得多。

你努力愛的人可能會離開你,你有可能失去對方,但你努力工作賺來的錢它實實在在地進了你的腰包,你可以隨意支配,感情卻不同,他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

當一個人無法在生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感時,或者為情所傷時,他往往會將自己對於生活的熱情轉移到事業上去,從事業上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我們的幸福感往往來源於對於自己生活的掌控能力,這種掌控能力能使我們產生優越感,擁有財富的能力,比情感更容易讓我們獲得別人對我們的肯定和讚許。但通過工作獲得財富只能滿足人的一部分需求,因為工作是機械的,是冰冷的,是沒有情感回應和情緒價值的,而人本身是很複雜的生物體,是需要溝通和理解以及回應的。

李雪琴說「只有掙錢是安全感和快樂的源泉」這句話中去掉「只有」二字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了。除了錢,我們更需要愛,而愛的終極表達方式往往又必須依靠物質去實現,兩者之間應是相輔相稱的關係,而非非此即彼。

只有情感匱乏或者沒有勇氣去愛的人才會將掙錢當成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哪怕你是為情所傷也一樣,這世上值得愛的人很多,愛你的人也很多,何必為了一棵樹而失去整片森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