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李雪琴說「只有掙錢是安全感和快樂的源泉」,你贊同嗎?
陳曼:
把「只有」這兩個字去掉,我勉強贊同。
就拿我個人做婚姻心理諮詢這塊來說:
真正能帶給我快樂的,是來訪確實在我這裡有所收穫和成長,有比之前變得更好。
能真正帶給我安全感的,是我在這個行業內,不斷地學習深造成長,在累積個案的時長的同時,確實有幫到來訪解答問題。
甚至很多時候只要我時間充裕,我會純粹以公益的形式做做個案分析評估。
掙錢生存是一回事,獲得自我的滿足是另一回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一個人的安全感與客體恆常性(Object Constancy)和心智化水平有關。
客體恆常性(Object Constancy):即對幸福的感知力
心智化水平:即靈活對待問題的能力
情感上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在乎著的,同時又允許彼此獨立不侵佔彼此的自由。這種客體恆常性,均來自於情感上的獨立與依戀,而不是金錢本身。
能夠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自己遇到的問題、困境。而不是鑽牛角尖,陷入「非黑即白」的二級思維,讓自己進入應激創傷中走不出來。這是金錢無法給到的,也是一個人能否獲得快樂與安全感的要素之一。
就像很多人陷入感情痛苦中,不再快樂,也不再信任感情,缺乏安全感,這個時候能讓ta走出痛苦的,並不是金錢。
而是ta能否靈活地多角度地看待這段感情,能否將一段感情的失敗與未來感情獨立區分。
掙錢頂多能幫ta逃避一陣子的痛苦,並不能直接幫助ta走出痛苦。
所以,當一個人淪落到必須只有掙錢才能帶來安全感和快樂,那我覺得挺悲哀的:
既是個體的悲哀;
也是時代的悲哀。
對於個體來說,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信任、接納,都比不過掙錢帶來的安全感和快樂;
如果人與人的情感必須建立在金錢至上,才能體會到安全和快樂;
那麼「物化彼此」就會成為個體的宿命。
因為每個人的感情都可以「待價而沽」,每個人的真心都能「論量買賣」,人便不再是人,而是商品。
一個商品,它有哪門子的快樂和安全感呢?
對於一個時代來說,所有的人只為資本利益驅動,活在資本的控制下;
或者耗盡一生地去掙錢,只是為了活下去做「牛馬」、當韭菜;
沒有個人的愛好和夢想,沒有促進時代發展做貢獻的驅動力,一切只為金錢服務。
沒有人會再願意談情說愛,沒有人再願意生養下一代。因為談情說愛、結婚生子意味著要花更多的錢,也意味著要做更長時間的「牛馬」,這一切都是不划算的投資。
那麼這個時代還怎麼發展下去呢?
而這個時代下的人,又何來得快樂,何來的安全感?
就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單身、選擇不生孩子。
那你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我是說可能,是因為大家淪落到了只能靠掙錢來維持淺層次的、稍縱即逝的快樂和安全感呢?
當然,我承認掙錢是能帶來一定的安全感和快樂,畢竟人需要生存。
但真正的安全感和快樂,往往是在掙錢的間隙所獲得的「買不來」的東西——
比如,節假日和遠方父母團聚的時光,吃上父母親手做的羹湯;
比如,和朋友傾訴最近遇到的壓力,得到朋友真誠地慰問和安撫;
比如,實踐著自己的小愛好,小興趣,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再比如,獨立攻克了某一個難題,獲得了極大的自尊滿足;
……
所以,掙錢沒啥問題,但人的安全感和快樂,絕對不僅僅只是靠掙錢。
你不妨拋開他人的定義與標籤,多探索、多發掘,相信你會找到真正帶給你快樂和安全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