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快樂的十個方法(1——3)



《與哲學家談快樂》的作者是法國哲學家弗雷德里克.勒努瓦,他在書中給出了他這一生修鍊所得出的一些方法,一些快樂之道。他給了十條建議,如果大家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快樂,作者的這十個方法將有助於我們獲得快樂。

第一個方法叫做專註。在家裡吃飯的時候打開電視隨便挑一部電影看,很難感受電影帶來的吸引力。現在家裡邊看電影太方便了,只要把電視機一打開,就可以隨便選你喜歡的大片。問題是在家裡邊吃飯邊看,每一部大片看起來都味同嚼蠟,但如果在一個影院里,哪怕放的是一部老電影,你都能夠非常投入。二者的區別在哪兒?在專註。

你們有沒有試過在旅遊景點的時候感受不到快樂?假如你到旅遊景點,你很開心:「黃果樹大瀑布我來啦!」突然老闆打電話說有一份合同出了錯,需要你趕緊看一下,這時你會有什麼感覺?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拍個照吧,趕緊走,因為你的心思已經完全不在這個地方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專註的重要性。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中講到:你做一件事情如果覺得無趣,根本不是那件事情的問題,而是你做事的方法不對。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的一件事,就是要專註。我在這講書,我如果三心二意地講書,我不快樂;你們在這聽書,假如你們一邊聽書,一邊看手機,一邊看朋友圈,你會覺得我是一個很討厭的信息源,發出的聲音影響了你們刷朋友圈。這就是不專註所帶來的痛苦。所以作者第一個提出方法的就是專註。我們以後做事要學會專註,因為專註能夠帶來快樂。


第二件事,參與。參與進去,投身進去。其實我覺得參與跟專註有類似的地方。作者年輕的時候曾經到特雷莎修女的養老院里做義工,在加爾各答,那裡遍地都是垂死的老人,大多數人都很慘,渾身傷病地躺在那兒。作為一個法國人,他的語言不通,根本不懂那些人說什麼,他也不是一個醫護工作者,不知道怎麼給人包紮傷口,他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後來他發現有一個老人躺在那兒,彌留之際,非常痛苦。他覺得自己沒什麼事做,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這些人,於是他就過去拉住老人的手,然後撫摸老人的身體。因為臨死的人身體很不舒服,他就一直這樣撫摸著老人,用法語對他講:「沒關係,不要緊,不要緊。」

老人用印度語跟他說話,他聽不懂老人在說什麼,老人也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但是老人的兩行熱淚沿著臉頰流了下來。他的內心湧出了一股熱流,他覺得自己應該參與到這裡來了。所以後來他就和養老院的人商量,他說我就負責這件事,我就負責陪伴臨終的人,每個臨終的人我就抱著他們,然後跟他們這樣講話。那一個假期的實踐生活給他帶來了新生,這就是參與者帶來的幸福感。所以作者提出的第二招,是參與。

第三個叫冥想。冥想就是「冷眼旁觀,卻不深陷其中」。你就靜靜地坐在那兒,可以盤腿,也可以不盤腿,可以這樣如意坐,也可以隨便散著坐,然後任由念頭一個一個地起來,盯著它看就好了,不用跟著它走,也不用壓抑它,這個狀態就叫「冷眼旁觀,卻不深陷其中」。短的冥想只有幾分鐘(作者說,有時他在上下班的路上,坐在車上就可以冥想幾分鐘,這樣也很好),長得幾個小時,都可以。

剛剛講的這三個方法:專註、參與、冥想,實際上在西方有一個單詞可以概括——mindfulness,翻譯成中文叫「正念」。當我們能夠全神貫注、保持mindfulness,就處在正念中。但是如果我們心思散亂,做一件事同時又想別的事,然後煩躁不安,我們就會不在狀態。所以一個人可以做到安閑地洗碗、安閑地走路、安閑地說話……就是幸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