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誰都不敢得罪,那麼只好得罪你自己了

接著分析《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對人際關係,對於情商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面面俱到,八面玲瓏,讓別人不生氣,不得罪人,才是好的人際關係。

這有一點違背人性。

人際交往的實質是利益交換。也許是情緒價值的交換,也許是利益價值的交換。

我們倘若一味迎合別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需求,那麼這就是討好。討好型人格的人,只會讓人覺得好欺負,並不會讓人感激他們的付出。

欺軟怕硬是很多人的本性。如果讓別人嗅到了你一絲討好的意味,那麼別人就像鯊魚一樣揪著這個口子吞噬你。

這種所謂的付出並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感激。反而會讓對方變本加厲地欺負你,一旦有一次不讓對方欺負了,對方就會翻臉。

其次人際關係包含三個要素。第一是自己,第二是他人,其次是環境。

人際關係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如果忽視這一點,那麼就等於沒有自我。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如同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

一個忽視自我的人,是不會得到快樂的。

真實的關係是我們可以跟這個人吵架,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對方。而不是害怕衝突、害怕惹別人不高興,選擇一味地迎合討好,即使內心不同意別人的看法,但是也會強迫自己接受,不會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情緒。

討好的心理是一個人經常忽略或強壓,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努力去配合他人,在他的世界裡,只有他人有環境,但卻忽略了自身的真實感受。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年在生命中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如果形成了一種模式,那麼就會形成之後面對壓力的一種慣性模式。

也許有的朋友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得乖巧聽話一些,就會得到父母的喜歡,那麼以後就會假裝自己很聽話貼心。

長大之後就會把這種應對模式複製到其他關係上。所以父母關係是其他關係的源頭,想要改善這一點就要先改善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討好型人格會長期犧牲我們內心的需求,也會讓我們對自我失去信心,否定我們的自我價值和我們的自尊,讓我們覺得我們自己是不重要的,而且給對方傳遞的信息也是我們是不重要的、我不值得一提,我不值得被愛。

討好別人的代價是我們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尊重,甚至會招致別人的輕視和厭惡。其次當我們壓抑自己的感受,我們內心不舒服之後會產生這種憤怒,當我們的憤怒不能向外傳達時就會向內爆發。也許是精神抑鬱,也許是身體亞健康。

合理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健康的人際關係是要把自我放回到原有的位置,先照顧自己的需求,達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整體平衡。符合當時的環境範疇,也能與他人和平共處。

我們的生命力是建立在我們愛自己的基礎上的,如果我們一味討好別人就會把我們的生命力給丟失掉,感受不到生存的意義。討好只能讓我們獲得表面的和諧以及短暫的利益。我們如果不敢得罪別人,那麼我們就只能得罪自己。

一個人的應對模式只要形成了那麼在每一個場合幾乎都會用同一種模式去應對。改變我們的應對模式,就能改變我們的人生。

真正愛自己照顧自己需求的人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自證上面的。

讓子彈飛》裡面,黃四郎的人污衊六子吃了兩碗涼粉,卻只給一碗涼粉的錢。為了證明自己只吃了一碗涼粉,六子剖開了自己的腸子。

第已一次看到這個情節,我覺得六子好傻。為什麼為了證明自己就要傷害自己的生命?

後來我發現是我太傻。像六子一樣,為了自證而傷害自己的人,多如過江之魚。有的人是把自己搞抑鬱了,有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我們要跳出這個陷阱。

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別人的評價。我們並不是活在別人的嘴裡,不是別人說我們偉大我們就偉大了,不是別人說我們卑鄙我們就卑鄙了。

我們的自我價值是由自我評判的,不能讓別人去評判,每個人的想法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一旦我們懷疑自己的自我價值,就會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麼我們的人生就相當於任人宰割。

我們對自己是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的。當我們有這種清晰的認知,那麼在面對別人的評價,別人說得對,我們同意,就可以虛心接受。

不同意的那種,類似於誹謗,我們可以一笑置之,因為我們知道別人說的什麼話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內心有數,並不要求別人說我們好,我們也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生活。

談到自我價值感低。自我價值的形成是在童年時期以及青少年時期形成的。當父母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接納和愛,能夠關注我的內心需求,不會通過我們所做的事來衡量我們的價值那麼,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是很高的。

在我所遇見的那麼多人當中但凡是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人,他們都沒有內心黑洞。

父母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如果父母都不能夠完全接納我們,充分理解我們的情緒,那麼自我價值感低是必然的。

談這些並不是要批判父母。等我們長大了,我們就要成為自己的父母。我們想要療愈自己的內心黑度,我們就要在內心裡把自己當做自己的孩子。

當你因為失戀不想吃飯時,當你因為不開心而暴飲暴食的時候,當你為了打遊戲而通宵熬夜的時候。

可以問一問自己:如果你是你的孩子,你會允許自己這樣糟踐自己的身體嗎?

我們長大了就要自己學會愛自己,成為自己的父母,自立自強。而不是揪著別人的失誤不放。

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去找到當時那個無助的,委屈的,悲傷的感動的,快樂的自己。給自己一個擁抱,給自己愛。彌補內在小孩內心的缺失。

我們的內在充滿無限的能量,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可以成為提升自我價值的建設者,讓我們告別玻璃心,拿回我們人生的主導權。

從而充滿安全感,淡定從容,坦然勇敢地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驅動我們前行的力量有兩個。第一是愛,第二是恐懼。

恐懼的驅動力量甚至超過了愛。

可是在恐懼中長大的人,在恐懼中成長,在恐懼中奔跑的人,一直感受不到安全感,內心無比焦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得不到快樂。

愛的驅動力發自內心深處,是由內而外迸發的一種動力,這是內心富足的人才會有的。

選擇愛作為驅動力的人,並不比選擇恐懼做驅動力的人所做出的貢獻小。

想想老一輩革命家,抵抗外來侵略而戰鬥的英雄兒女們,是對祖國對同胞的熱愛,還激發了他們無限的戰鬥力,讓他們甘心為了民族的存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倘若他們內心只有恐懼,他們沒有辦法挺身而出。

我們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如果前半生我們是被恐懼驅動著往前走那,是因為我們在幼年時期很弱小,我們在完全獨立之前很弱小,我們是為了生存而努力。

但是經歷過這個階段之後,我們要喚醒愛的力量。只有喚醒這股能量,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療愈匱乏的內心。

然後遭遇一些困難,究竟是當做墊腳石還是絆腳石,不是困難決定的,而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我曾經包括現在也遇到了人生上的難題。突破過去之後我才知道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要面對挑戰。扛過去了就是試金石,人生進入美好的階段。如果被打倒了,下次還會遇到這個難題。

人生有很多奇怪的事,但凡你克服不了的都會一次一次出現在你面前,讓你一次一次面對,直到克服了才能結束。

天無絕人之路,上天有好生之德。精力要聚焦在我們的目標上面。不要把困難當做困難而要當做挑戰,這樣就會充滿鬥志,擁有力量。

我們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得罪,忍的痛,到日後都會變成光,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生活中有一個很強的馬太效應。多的更多少的更少。

意之所在,能量隨來。意思是一個人的焦點在哪裡,那麼注意力就在哪裡。精力在哪裡,收穫也就在哪裡。

焦點是正面的,那麼吸引來的都是正面的,焦點是負面的,吸引來的也都是負面的。

關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聚焦於危險和不足,就會讓人緊張不安焦慮。聚焦於當下和擁有,就會讓我感到平和喜悅。

我們總是要從求生存的狀態切換到學會生活的狀態。

天堂和地獄只在一念之間。境隨心轉。

常懷感恩之心,去看待世間萬物,就能看到許多真善美,會吸引很多積極陽光的人來到我們的生命中,也會吸引到貴人,得到的會越來越多。

滿心都是指責和抱怨,那麼吸來的都是負能量很強的人,人生會越來越糟糕。

建立種子意識。種下愛,會收穫愛。也許我們傳遞給這個人的愛,對方不會立馬回報給我們,但是會在別的地方彌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