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患病不認人,兒子逼父親賣房救妻,父親:你的豪宅為何不賣?

心理學上有個「認知性不安」。

意思是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總感覺到不安,為了消除危機感,總希望用一些東西來平衡。

這種不安,並不是真的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而是自己無法有效掌控自己的人生。

舉個例子,我們到了陌生的環境,總會隱隱感到拘束,其實當我們與人聊天之後,心情就會得到放鬆,人與人之間關係也不會拘謹,可為什麼一開始會緊張呢?原因就是內心對未知的不安。

有句俗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惱,有人的煩惱是環境影響,有人的煩惱是自己找尋的。

網上,看到劉偉和父親的矛盾,網友們一面倒地批評。

「養大這樣兒子有什麼用?居心叵測,連自己的父親也坑。」

「這孩子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狼子野心!」

劉偉到底做了什麼,讓大家如此生氣呢?

01

劉偉兄妹二人,妹妹已經成家,跟父母住得很近。

父母都是退休工人,一輩子辛苦,也沒攢下多少錢,萬幸的是,在退休後老房子拆遷,他們分到2套房。

劉偉結婚後,就搬到外面住了,妻子接受不了公公婆婆,一直不肯讓公公婆婆到自己家生活,他也習慣了遠離父母。

父母知道兒子靠不住,也不想麻煩兒子,遇到事情就喊女兒回家,考慮到自己年紀大了,身邊離不開人,父親決定把一套房給女兒,這樣能緩解女兒租房的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精力照顧父母。

女兒對父母照顧還算周到,隔三差五會買菜,也會給父母收拾家務,讓父母沒有生活之憂。

劉偉婚後一直做生意,有幾年時間,他掙了大錢,買下兩套大房子,並且裝修豪華,很多人羨慕老人有福氣,老人卻笑笑搖頭:「兒子家有再多錢,也跟我們無關。」

為了填補生活的空虛,劉偉父親養了很多流浪貓和狗,客廳里都是籠子,他自己不捨得吃喝,也要給小動物買糧食,這一點引起劉偉不滿,他覺得父親是浪費錢。

按照劉偉的意思,父親應該把兩套房都過戶給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家裡的長子,有繼承的權利,父親卻不這麼認為,老人表示兒女都一樣,誰能贍養自己,就可以繼承財產,反之一分錢沒有。

劉偉不服氣,私下對父親動手,逼著父親寫下遺囑,讓把兩套房子都過戶給他。

剛好母親生病,他以此為借口,提出要賣房救母,要求妹妹配合把房子過戶。

02

妹妹感到可笑,她反問:「你幾年不回家,怎麼突然就變得孝順了?房子賣了,真的會把錢給母親治病嗎?」

「當然,母親必須看病。」劉偉信誓旦旦。

他們母親到底得了什麼病呢?為何一直沒有被送到醫院?

原來,母親年紀大了,肝臟和腎都在衰竭,她記憶力也下降,有時連自己女兒都不認識,醫生說她得的是老年痴呆,需要家人精心護理。

這樣的病,並沒有特效藥,去醫院也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女兒決定讓母親呆在家裡,她經常回去看望,從母親乾淨的衣服和良好的氣色可以看出,她被照顧得很好。

劉偉不管不顧,他請來調解人員,要求父親過戶給自己一套房,父親當場發脾氣:「你的豪宅為何不賣?要是真有孝心,就不會幾年不回家。」

看到父親不給自己面子,劉偉也大發脾氣,他指著父親說:「你沒良心,難道就眼睜睜看著我媽有病,不救嗎?「

「她是我妻子,我有決定的權利,你不要再來妨礙我們。」老人的話很重,也讓劉偉啞口無言。

有知情鄰居透露,劉偉原來生意做得不錯,可生意有起有落,他賠錢了,需要一筆資金啟動項目,賣房救母只是一個借口,目的就是為了要錢。

旁觀者清,鄰居眼中的老人劉先生並不糊塗,他很有愛心,照顧著很多流浪小動物,自然也不會對妻子不管不問,他只是不想讓妻子去醫院受罪。

03

問題來了,老人生重病該不該送醫院呢?

我問了身邊幾個老年朋友,他們的回答讓人深思。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迴避,與其糾結生病後的狀態,不如善待生活的每一天,讓生活的質量高一些,避免日後產生遺憾,如果病情很重,已經無法醫治,那就在家好好獃著,減少一些痛苦就好,沒必要過度治療。」

不知道你看了怎麼想,我感覺很心酸,也感受到了一種悲壯。

在老人意識中,年過七旬就是高壽,即便離開也不會有什麼遺憾,他們並非不愛生命,而是不想給兒女添負擔。

就如劉先生,他很愛妻子,但心裡也清楚,妻子的身體已經病情很重,他於是選擇陪伴,盡自己能力讓妻子心情好一點。

他是一個明事理的老人,給了女兒一套房,是因為女兒孝順,可以多花時間陪伴母親,不給兒子一分錢,是他知道兒子靠不住,把再多錢給他,也不會得到對方的感恩。

父母年紀大了,對人生有自己的態度,他們更想做的事情是善後。

講真,這個目標不好實現,因為人性中都有自私的一面,即便是親生兒子,有時考慮問題也很自我。

遇到類似的事情,老人需要「自私」一些,給自己留夠養老錢,不管兒子多逼迫,也不要把養老錢拿出來。

有時候,血緣關係往往是道德捆綁的好借口,兒子理直氣壯要求繼承財產,也需要他能做出相應的孝順,如果做不到,那就沒必要理睬他。

人這一生,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認知,有些認知是習慣性思維,有些是理智思考的結果,不管是哪一種,都需要我們遇到問題時多一點思考,不要被表象所蒙蔽。

養兒防老,有時候並不可靠,相比之下,留錢防老似乎更有效。

也希望這件事能引起大家警惕,人都有老的一天,我們對老人要多一點耐心,不要讓孝順成為口頭表達,當我們都能發自內心孝順父母,老人自然也不需要過度防範,晚年才能過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