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女孩都跟我一樣,是那種特別看重儀式感的人吧?
生日要有大派對,節日一定收到禮物,久別重逢,必須要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
然而,這段時間看《女兒們的戀愛》,我卻突然發現:
女孩們最看重的儀式感,其實有時候可能會殺死你的愛情。
這個道理,從李莎旻子和隔壁老樊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01】
在節目里,他們一起去海南旅行,原本甜蜜的行程,卻越來越失控。
生性浪漫的李莎旻子,想給愛人一份安心坐副駕的儀式感。儘管沒怎麼開車上路過,卻還是選擇了自駕出行。
一路上,她不停驚慌出錯,卻還要強裝鎮定對老樊說:
「你睡吧,我負責。」
老樊完全沒辦法接住這份浪漫,坐在副駕惴惴不安。
兩人因為音樂結識,李莎旻子就特地選了門口有樂隊表演的餐廳。可是當時海南正值36度高溫,在店裡被汗濕後背的老樊,已經分不出心思感受女友準備的浪漫。
節目里,這個鋼鐵直男甚至直接表達了抗拒:
「太熱了,都不想吃了。」
可是李莎旻子的儀式感還沒結束。
她又邀請老樊一起玩店門口的手碟。老樊明確表示不感興趣,可是她卻不管不顧,現場氣氛尷尬得讓人窒息。
女孩滿心期待的浪漫化為泡影,男孩也渾身不自在,本該美好的旅程,在不愉快中草草收場。
有人可能會說:相愛的人,追求一份儀式感有什麼錯呢?
可正如觀察員阿朵說的:
李莎太執著了。她在腦海里設定了戀愛里一定要完成哪些事,做完一個填一個空。
兩人的相處方式,好像是在兩個世界。
是啊。你有沒有發現:當理想主義遇到了務實主義,過分苛求的儀式感,反而成為了對方的負累。
【02】
儀式感是什麼?
我記得《小王子》里說: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的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它是偶然為生活添加的美好濾鏡,卻不會在生活里日日留存。
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個綜藝片段,女嘉賓認真地講述自己在戀愛中有多注重儀式感。她說:
「我會有一個小本本,專門記錄我跟他在一起的各種紀念日。第一次牽手、第一次逛街,我覺得周末也是可以紀念的呀……我一個月大概有半個月是在過紀念日。」
主持人問她,過紀念日的半個月會跟平時有什麼不一樣嗎?
女嘉賓是這樣回答的:「我會要求男朋友穿上比較正式一點的西裝,我也會穿上小禮服,飯桌上一定要有紅酒,一定要有牛肉。」
「平時也一定要有儀式感,早上起床的那一瞬間必須得跟我說我愛你,出門工作的時候在門口要給我一個愛的擁抱和甜蜜的吻,晚上下班回家也一樣。」
她講得興起,觀眾卻早已嘩然。
另一位嘉賓直言:
「一定要用形式化的東西要求自己和對方,會活得很累。」
【03】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流行起各種用儀式感證明愛的標準:
立秋要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不送我就不愛我;七夕情人節要去吃一頓燭光晚餐,如果不去,你不愛我;生日一定要發5201314的紅包,不發,你不愛我……
可是愛情哪裡有固定的衡量標準嗎?
你只記得他情人節太忙,沒有帶你去吃燭光晚餐。卻忘了你生病時,他為你煮的那碗粥。
你只記得他沒有跟風送你奶茶,卻忘了他會在雨天為你送傘;
他也許沒有發紅包,卻默默地為你把用舊的牙刷換成了新的……
所以你看,這些都是愛存在的痕迹,沒有轟轟烈烈的儀式感,只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當你陷在儀式感的填空題里,或許,你已經辜負了對方很多的溫柔。
【04】
講到這裡,想起節目里,李莎旻子和老樊相處的另一個片段。
日落時分,他們自然地在海邊散步,兩人的神情明顯輕鬆了許多。白天還不善表達的老樊突然對她說:
「我要陪你看十一次日落。」
當時那個畫面,美得讓人動容。
所以你發現了嗎?
當活在愛的幻想里,刻意用儀式感證明愛,反而會把對方推遠。
可是當愛情拆除那些條條框框時,愛意卻會真情流露,不設邊界。
所以啊,女孩們,生活不是偶像劇,不需要那麼多大開大合的浪漫橋段,把浪漫落到地面,才能生長出更安心踏實的陪伴。
哪怕生活平淡,只要你用心感受,愛一定會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