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三觀的時候,究竟是在討論什麼



最近我狀態有時好,有時壞,於是我開始思考怎麼保持好的狀態。

突然間一個時不時聽見,而且是在人與人談朋友,交往的時候出現的詞-三觀出現在腦海中 ,讓我覺得正解也許就在其中。

三觀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曾覺得每一個都很抽象模糊,沒有意義,於是嘗試單獨思考談論每一個其中有意義的東西。




對於我心目中對三觀的字面解釋:

世界觀:社會和家庭對自己的意義;

人生觀:自己的在和外界接觸交流時,自己的感受情緒狀態體驗;

價值觀:自己如何和社會進行連接。

首先這是一個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思考,就像空氣對我們的作用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離開後就會窒息。

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長大後就要組建自己的家庭,到了年齡之後,每個人都必須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所以世界觀會在處在其中的時候形成。

價值觀則是你想對社會施加的影響,你想和社會進行的連接,以及你想社會因此對你的反饋,所以說價值觀當中包含著世界觀,因為世界(社會和家庭)也是通過你的價值輸出對你進行回饋。




但在這三者當中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最最重要的卻是人生觀。

在我的思考中,人生觀是唯一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的,是和自己是一體的,自己能感受到的,真實存在的。

在我現在的人生觀里,有幾點:

  1. 一切都會轉化為情緒體驗,情緒體驗是每個個人最重要的,也是一切實踐思考的目的,終點和意義;
  2. 情緒肯定是起起落落,不斷變化的;
  3. 價值的作用在於對情緒施加作用力,所以價值是情緒的奴隸;
  4. 人在和世界交互的時候,必須先以利己為前提,然後才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之所以總結出這樣的人生觀,是因為人的存在,人的一切思考和實踐,都是基於幾個前提:

  1. 人本身是動物,天生就有某些生物學屬性,比如生老病死,交配,進食;
  2. 人是唯一進化出思考能力的動物;
  3. 人存在方式是骨肉;
  4. 人早已擺脫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這些前提下,我們必須先讓自己以一個正常良好的狀態存在,再去應對外界,實現價值。

但是話說回來,我又發現任何正向積極的價值觀,都是為了滿足別人正常的良好狀態。




於是我的結論就是:一個健康的人生觀肯定是先讓自己情緒體驗足夠豐滿,且不被情緒拖累,而是能夠覺察,並不斷用正向情緒替代負向情緒,以此達到循環。

雖然社會功能也許是極大程度向多的人提供正向情緒,但是我們如果沒有能力給自己提供正向情緒,又何談給別人提供正向情緒;沒有能力覺察自己的情緒,又何談給別人覺察自己情緒的經驗。

在從另一個抽象哲學角度解釋其特點的話:

  1. 三者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聯繫的三者之間需要落實到現實和每個人身上,而且因人而異;
  2. 三者是動態變化的;
  3. 最重要的,三觀對於每個人來說必須是主觀,而不是客觀的。




總結:

三觀是針對自己而不是別人,而且需要以人生觀作為中心,以情緒體驗為中心,有能力覺察自己情緒,並自己供給自己良好,可持續的正向情緒。

在此基礎上,通過價值觀渠道,去認識,構建一個更好的,利己利他的世界觀,並落到現實的社會和家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