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是如何變淡的

崔禮山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句老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親情非常重要,極其珍貴。

然而,親情需要保鮮,保鮮需要經營。並非僅僅因為是父母,孩子就一定感恩。並非僅僅因為是孩子,父母就絕對深愛。並非僅僅因為是兄弟姐妹,就百分之百和睦相處。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愛是雙向流動的,只付出無回報的愛不會長久。

小草渴望呵護,大樹也期待關照。同樣,生活艱難的人等候扶助,錦衣玉食的人也不可能萬事如意。

可惜啊,強者拉弱者一把容易,弱者為強者獻一點愛心困難。在弱者看來,強者生活在天堂,無憂無慮,無煩無惱。

其實,家家都有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言的苦。

現實生活中,眼看著濃濃的親情漸行漸遠,越來越淡。

孫子在北京上班,爺爺在海南定居。好久不見,爺爺問孫子:「工作怎麼樣?」孫子說:「還行。」

爺爺又問:「談對象了嗎?」

「談了。」孫子回應。

爺爺問一句,孫子答一句。問什麼,答什麼。至於爺爺身體如何,孫子不管。爺爺的喜怒哀樂,孫子不予考慮。

況且,每次都是爺爺主動找孫子聊一聊。

姐姐在澳大利亞發展,妹妹在中國拼搏。姐姐是公司老闆,妹妹是學校園丁。山高水遠,姐妹兩個只能屏對屏聯繫。

姐姐問:「你還在老地方住嗎?」

「是。」妹妹說。

姐姐繼續問:「女兒考上大學了嗎?」

「考上了。」妹妹回復。

姐姐不問了,妹妹也不吭聲了。

姐姐想念妹妹,妹妹並不牽掛姐姐。

妹妹覺得,姐姐錢多,要啥有啥 不需要她問長問短。她不知道,姐姐在國外舉目無親,為了生存和尊嚴,受的委屈不計其數,遇到的阻力超乎想像。流汗流淚流血是家常便飯。

我捧著一顆火熱的心來,你卻讓我帶著滿身的傷痕離去。

許多親情,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變淡的。

2021年8月17日

崔禮山,供職於大同高校,專業英語教師。雖然並不年輕,卻激情澎湃;儘管無權無勢,但有造福社會的雄心。

曾經,用6個月的瘋狂精神學會初高中英語,高考成績全縣第一。

堅信學習英語,需要著急,更需要從容;需要開口說,更需要動手寫;需要背誦,更需要模仿;需要練習,更需要使用(Use it or lose it);需要自己學,更需要教別人學。教會的是別人,提升的是自己。

10歲左右學英語,英語標準又容易;錯過學習黃金期,學習英語太費力。

擅長寫作,英漢並舉,日發一文,從不停息。寫教育教學,寫備考應試;寫師生之道,寫育才經驗;寫親子關係,寫家國天下。

為家長分憂,切切實實;替學生解愁,方方面面。不怕家長嚴要求,就怕他們不相信;不怕學生起點低,就怕他們沒志氣。

教學理念是:既要面向未來,又要回望歷史,從孔子陶行知葉聖陶、蘇格拉底、蘇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時代的名師身上學習,不甘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 陶冶情感、聯結世界的大先生,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

《英語輔導報》特約撰稿人,《環球時報英文版》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