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總有些閑不住的老鄰居愛操心別人家的事。王嬸的兒子今年三十了還沒成家,她急得嘴角起了燎泡,託人介紹了兩個姑娘。頭一個姑娘是銀行職員,模樣端正工作穩定,可一聽說對方從來沒結過婚,王嬸心裡直打鼓:"三十歲還沒嫁人,怕不是性格古怪?"第二個姑娘是幼兒園老師,離異沒孩子,待人接物溫柔妥帖,王嬸又犯嘀咕:"好端端為啥離婚?往後能安心過日子嗎?"
兒子相完親回來,說銀行那位姑娘周末要去山區支教,幼兒園老師正在考心理諮詢師證書。王嬸更糊塗了,拍著大腿跟老姐妹訴苦:"現在的姑娘心思都野了,三十歲不趕緊成家生孩子,凈折騰些沒用的!"倒是兒子跟兩個姑娘都聊得來,說支教姑娘背包里裝著速寫本,離婚老師手機里存著讀書筆記,比那些只會聊彩禮房子的姑娘有意思多了。
婚戀市場上這把無形的尺子,量了姑娘們千百年。三十歲像道生死線,未婚的被打上"滯銷品"的鋼印,離異的烙著"殘次品"的標籤。菜市場挑白菜還要看新鮮水靈,活生生的人倒被簡單粗暴地分成三六九等。那些盯著姑娘婚史年齡的人,看不見她們眼裡的星辰大海,聽不見她們心裡的驚濤駭浪。
老一輩總說婚姻是女人的歸宿,可現在的姑娘早把人生路走出了新花樣。銀行櫃員攢錢讀在職研究生,幼兒園老師離婚後開起了繪本館,這些在老人眼裡"不務正業"的活法,恰恰是新時代女性覺醒的印記。她們不是嫁不出去,是不願把自己打折處理;不是婚姻失敗,是懂得及時止損。就像超市裡過期的打折麵包,有人嫌不新鮮,有人覺得性價比高,可麵包自己知道,它的麥香從未改變。
最諷刺的是,催婚催得最凶的父母,自己婚姻里攢了多少委屈都心知肚明。硬要把孩子往圍城裡推,到底是怕孩子孤獨終老,還是怕自己在街坊面前丟臉?那些口口聲聲"為你好"的逼婚,有多少是拿孩子的人生給陳舊觀念陪葬?說到底,不是姑娘們不夠好,是老眼光跟不上新時代的趟。
要我說,與其在"剩女"和"二婚女"之間挑挑揀揀,不如先砸了婚戀市場這桿缺斤短兩的秤。三十歲的姑娘用不著誰來選擇,她們自己就是命運的主考官。銀行那位能冒著大雨給留守老人辦業務,幼兒園老師哄得了哭鬧的娃娃也修得好漏水的水管,這些本事哪樣不比會伺候公婆強?男人挑媳婦的眼光若還停留在生兒育女做家務,趁早去家政公司雇保姆。
那些嚷嚷"女人過了三十不值錢"的,怕是忘了自家閨女也要長大。今天你用年齡婚史給人貼標籤,明天別人就能用退休金血壓葯給你打分。將心比心,誰願意被明碼標價?菜市場買菜尚且要講個時令新鮮,挑終身伴侶倒開始論斤稱兩,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最該挨罵的不是相親的姑娘,是那些抱著腐朽觀念不放的老頑固。自己住著兒女買的電梯房,用著年輕人教的智能手機,轉頭卻要小輩活回封建時代。嘴上說"傳統不能丟",心裡算的都是面子工程的賬。真要講傳統,三從四德里可沒教人離婚再嫁,那些催著二婚女趕緊再婚的,豈不是自己打臉?說到底,不是年輕人不聽話,是老一輩太雙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