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調集·題記》載:一俯一仰,居然又到年底,鄰近有幾家放鞭爆,原來一過夜,就要「天增歲月人增壽」了。
魯迅對於舊曆的過年有個總結:「結賬,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馬將,拜年,『恭喜發財』!」
自古以來,過年是一個家人圍坐,燈火可親,舉家團圓,闔家歡樂的重要時刻,在人們的記憶中一直有著特殊的意義。
即便人到了老年,也依然格外重視過年,該辦的年貨要辦,該辦的年事要辦,否則就不像個年。
然而,到了現如今的時代,年這個詞在人們的心中越來越淡,淡的都快沒有什麼味道了。
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重新審視過年這件事,也漸漸發生了很多的改變。
人過了六十歲,無論退休金多高,兒女多有錢,過年都要謹記「四個不」。
01、對於後輩,不問婚姻,不問收入。
才耀如今已經六十三歲了,他和老伴生養了一兒一女,都非常有出息,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紮根落戶。
所以,在他的心裡感到非常的驕傲和自豪,當然也就時不時的在眾親戚們面前炫耀顯擺一番。
因為,他和老伴雙方的原生家庭都是大家族,大門大戶,眾兄弟姐妹眾多,人丁興旺,年輕的後輩們也很多。
每到過年的時候,那些後輩們都會前來探望他和老伴,親戚們來來兒子家中做客順道就來看他,同村的人關係交好的也會專門來家中坐坐。
家族裡的侄子侄女們也都會來拜年,但是,每次過完年之後,他都會被兒子數落一頓。
原因就是因為他總是喜歡瞎問,見到前來拜年的後輩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詢問他們的婚戀情況,工作工資收入狀況,搞得大家都很尷尬,也很難看。
關鍵是,他每次完了以後,還要說教一番,為此很多人都會在節後找機會找算自己的兒子訴苦或者抱怨。
甚至那些後輩們回到家中也會向父母抱怨,父母則會在背後埋怨貶低才耀自己不守老人德行,對他的印象越來越不利。
他的這一習慣,也經常會讓兒子陷入了尷尬的境地,被人找算訴苦其實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
所以,每當過年的時候,兒子都會因為他管不住自己的嘴而生氣,甚至還會與他爭執一番,最後導致父子倆不歡而散。
三毛在書中寫道:
「世上的事情本來便是恩怨一場,怎麼算也是枉然,不如就叫它們隨風而去吧。」
人活著,到了六十歲以後,也應該活明白了,所謂的婚姻也好,金錢也罷,其實都不是可以拿來與人比較的,關鍵在於自己的感受和認可。
人老了,其實對於年輕的後輩來說就是已經退出社會時代舞台的人,與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早已有了代溝,有很多事情其實是沒有可交流的必要的。
相反,很多時候,你要是說多了,問多了,反倒會招來嫌棄和厭惡。
泰戈爾曾說:
「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人過了六十歲,在過年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做一個少問後輩們關於結婚對象、工資收入這些比較隱私又比較敏感的話題,而是裝裝糊塗,裝裝傻,才不會無故討人嫌。
02、對於親戚,不透家底,不炫退休金。
盛名退休以後,就回到了老家養老。
他把老家的房子翻新了,蓋成了一個漂亮的四合院,收拾的非常好,花了十幾萬元。
每到過年的時候,親戚鄰居們來到家中做客都會誇讚他的房子好。
然而,他不僅喜歡聽鄰居們的誇讚,而且還自己主動炫耀顯擺,表示自己手裡有錢,而且退休金還很高,錢都花不了。
殊不知,他在老家的親戚鄰居們面前透露自己的家底,還炫耀自己的退休金,是一件多麼殘忍又危險的事情。
更不知道,他只是炫耀一時爽,而後頭的麻煩卻不斷。
果然,沒過多久,就有親戚上門找到他借錢,面對親戚的苦苦哀求和恭維他又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拒絕,只能把錢借了出去。
可是,到了來年的年底,親戚來到家中作客時,他起初要親戚還錢的時候,親戚卻再三推脫,根本沒有還錢的意思。
後來,他為了要回自己的錢,不得不與親戚撕破了臉,而且被那位親戚在親戚圈裡添油加醋宣揚貶低,導致他的人緣極具下降。
到後來,就沒有什麼親戚願意與他來往了。
他原本想著回到老家養老,能找回以前的親情,感受親情的熱鬧,結果卻事與願違,後來自己在老家孤孤單單的待著沒什麼意思,就又回了城裡。
老家的宅院慢慢的也就閑置了。
《卧虎藏龍》中有這樣一段台詞:
「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人到了老年,辛苦了大半輩子,終於熬到了退休,過上了不用出門工作就能有工資拿的好日子,也就是退休金,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卻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因為,人心叵測,世事複雜,你的優越感,你的好日子,會讓身邊人感到不舒服,這是人性現實,不管你是否願意承認,它都始終存在。
所以,人到了六十歲以後,隨著自己真正步入了老年,後輩們,比自己小的同輩們都向你表現出作為老人的那種尊重的時候,你越是要守好自己的德行。
不要在過年的時候,面對眾多親戚們,炫耀自己的退休金,透露自己的家底,而是要學會藏好自己的家底,閉口不談自己的退休金。
唯有這樣,才會安安穩穩的過好幸福的晚年。
03、對於交際,不湊熱鬧,不招麻煩。
如今已經六十七歲的昌黎,年還沒有過完,就被送進了醫院。
他一生養了四個兒子,個個都非常有出息,在眾子弟中屬於發展的最好的了,所以,他很是欣慰。
兒子們平日里工作忙碌,孫兒們平日里學習忙碌,很少能回家團聚。
因此,他天天盼著過年,過年的時候,兒子們、孫兒們都會從外地趕回來一起過年。
家裡一下子就會熱鬧起來,自己也終於感受到了人間的煙火氣,親人之間的溫暖和熱情。
因此,他一到年底就開始忙碌著備年貨,貼對聯,掛燈籠,還要趕大集買下好多新鮮蔬菜、水果、瓜子、花生、糖果。
年前的時候,二兒子打電話回來說,今年可以在除夕之前趕回來,讓他不要自己貼對聯了,等著他回來貼。
可是,他卻沒聽兒子的話,老了卻不服老,執意自己貼對聯,踩著梯子掛燈籠,結果梯子沒放平歪倒了。
他從梯子上摔下來,崴了腳,不得不一瘸一瘸的走路。
然而,他不覺得是事,依然忙碌著,過年的時候,還要張羅一大桌子菜,讓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的一起吃年夜飯。
除夕之夜,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慶祝新春佳節,共團圓,自然是人間最大的美景,可是,沒想到,昌黎卻因為太過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裡就有點不舒服。
大年初一,原本是家家戶戶相互拜年的日子,結果,他家的大門卻上了鎖,一家人都手忙腳亂的去了醫院。
因為,他的身體出現了綜合病症,不得不被緊急去了醫院,待了一天一夜,指標恢復了以後,他又著急出院。
因為,他還惦記著過年的事,家裡會有很多親戚來看他,他還要招待,他還要親戚去探望自己的親姐姐。
這個年,因為他的固執,讓兒子們過的心驚肉跳,兒子們對他是又心疼又生氣。
氣的大兒子說道:「這個倔強呀,說了不要勞累,不要湊熱鬧了,不要張羅了,就是不聽。」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癌症性格」:
長期處於焦慮、恐懼、悲哀等情緒中,這些壞情緒會以一種慢性的持續性的刺激,影響和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發生率。
人活著,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從老到小都是一個一個的犟種,誰也說不服誰,誰也不聽誰的。
還有更悲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老人不服老,總是以為自己還年輕力壯,結果卻頻頻給兒女找麻煩。
其實,人到了六十歲,就已經開始步入老年了,無論是身體機能還是腦力精力都已不再是壯年。
如果你還一味的凡事都逞強,那麼不僅讓自己的老年陷入困境,還會讓兒女的生活陷入麻煩。
因此,人到了六十歲,對於各種社交關係上,就不要過於在意和執拗了,而是要學會像冬眠的動物一樣,少湊熱鬧,少張羅年事,學會安靜的待著,吃好喝好睡好,安靜度日。
《養真集》中說:「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周國平曾感慨:
「人生有三種境界,最低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後的淡然。」
人生到了六十歲,要懂得擁抱平凡,安心入眠,珍惜眼前,知足常樂。
一、守心守力,年事交給兒女去操持,不要再勞累。
二、安靜淡然,少食少事,多安多靜,福報滿滿。
三、低配物質,高配精神,頂配認知,頓悟人生,不討人嫌。
人生,花甲已過,皆是歸途,過多的塵世,就跟我們身上的贅肉一樣。贅肉越少,心就越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