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媽在樓下散步時,正碰上小區里的周阿姨。
阿姨和我媽聊天,她一臉疲憊地感嘆:「兒子說是接我來養老,可我現在覺得,兒子陪伴式養老,竟是場噩夢。」
聽完阿姨的訴苦,我才驚覺,原來「新型啃老」正流行,很多人卻渾然不知。
一:69歲阿姨哭訴
周阿姨年輕時,老公愛喝酒,對家裡的事,是一概不管。雖然那時她也想一走了之,可想到兒子還小,就硬是忍了下來。
她白天出去上班,晚上回來操持家務、管孩子學習。
雖然很累,但一想到兒子聽話、懂事,成績還特別好,她就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周阿姨把日子一點點熬過來,將兒子送進大學。等兒子工作後成家立業,她也總算能喘口氣了。
可以前忙碌慣了,現在突然鬆懈下來,她忽然覺得,生活空蕩蕩的,每天一睜眼就不知道該幹嘛。
而且,她老公前些年去世,家裡就她一個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總覺得,日子越過越沒勁。
細心的兒子發現後,就把她接到身邊來,說要孝順她。
剛開始時,周阿姨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覺得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果然懂事又孝順。
可好景不長,日子漸漸變了味。
慢慢的,阿姨發現,自己又成了家裡「主要勞動力」——兒子兒媳工作忙,家務就全交給她打理。
早晨第一個起床,做早飯、給孫子準備上學的東西;
白天跑超市買菜,順便洗衣服、拖地、整理家裡的雜物。
晚上接孫子放學,輔導作業,再忙著張羅全家人的晚餐。
等把孫子哄睡了,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而她自己,還得再拖拖地、收拾廚房。
一天下來,周阿姨腰酸背痛,比上班時還累。
可看到兒子兒媳每天回家後累得癱在沙發上,連話都不願多說,她又於心不忍,總安慰自己:「年輕人不容易,咱能幫就幫一把吧。」
但更讓她無奈的是,兒子生活上的開銷,也漸漸壓到了她身上。
兒子和兒媳因為公司降薪,家庭收入少了不少。阿姨心疼他們,就主動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貼補家用。
結果,兒子慢慢覺得「理所當然」。
家裡的菜錢、日用品錢,幾乎全是阿姨掏的。阿姨偶爾開玩笑試探:「你們平時都不出錢,怕是快忘了家裡有個當家的?」
兒子聽了笑著回答:「媽,你存的錢,最後不還是給我嗎,還能給外人去?咱一家人,誰出都一樣。」
這句話聽著沒毛病,可阿姨心裡卻不是滋味。
再加上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阿姨寒了心。
有一次阿姨不舒服,便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心臟出了些問題,需要每天吃藥保著。
可關鍵是,那葯不便宜,阿姨的錢買了葯後,就沒有錢補貼家用了,甚至還需要開口問兒子要錢。
剛開始兒子還給,可次數多了,兒子就有些不耐煩。
再加上有一次兒子工作不順心,跟她說話語氣就重了些:「媽,家裡每個月開銷這麼大,你要不平時省點花吧,不然我去哪給你弄錢?」
阿姨聽完這話,心一下子涼了半截。兒子雖然說的是氣話,但她也明白,自己已經從「被照顧的人」,變成了「被嫌棄的負擔」。
她經常後悔,如果自己當時沒拿積蓄出來,又何必伸手要錢惹人嫌呢?
她苦笑著對我媽說:「我這輩子,就是這麼個命啊!」
聽周阿姨講完她的故事,我感慨萬千。
她明明是來「養老」的,卻沒想到,「陪伴」變成了「負擔」。
「孝順」這個詞,一旦失去了平衡,就會變成壓在老人心頭的無形枷鎖。
二:如何避免「陪伴式養老」變成「新型啃老」?
父母老了以後,作為兒女,總想把老人家接到身邊儘儘孝。可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孝順」成了「啃老」?
①子女:明確責任,學會獨立
作為兒女,我們要清楚,照顧父母是責任,而不是一個可以藉機依賴的「福利」。
平時要分擔責任,合理安排家務,不能讓老人包攬一切。
也要告訴自己,父母的錢,是他們的底氣。我們不要輕易向他們伸手要錢,更不要把父母的積蓄,當成自己的「備用金」。
②老人:守住底線,拒絕過度付出
作為老人,也要學會為自己設立界限,不要因為疼愛孩子,就一味妥協。
雖說,自己存的錢,將來都是孩子的。
可畢竟人老了後,會有些身體上的毛病。這時候,若自己能出錢,不依靠孩子,那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還能使關係更和睦。
③家庭:建立平等的相處模式
家庭成員之間,大家需要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單方面索取。
遇到矛盾時,大家多溝通,不要等問題積壓後再一次性爆發。
只有這樣,一家子才能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起,讓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新型啃老」正流行,對於這件事,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