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兩年前,方茹的婆家拆遷獲得近300萬補償款!
對方茹來說,這筆錢來得正是時候,她和丈夫的小兒子自出生後就一直發育遲緩,需要長期康復治療。
但補償款下發後,全部被婆婆掌控,方茹拿不到一分錢,每當看到需要治病的小兒子,她的心裡都充滿了無助。
面對家中唯一的孫子,方茹的婆婆為何要拿走屬於方茹的徵收款?為何對孫子的治療置若罔事?
完全不同的婚姻期待
作為大姑姐的曹桂麗一提起弟媳方茹,語氣中就充滿了不滿:
「從一開始就是錯誤,我爸媽從一開始就不同意這門婚事。」
當年的方茹和曹倫,是工地上展開的一段浪漫的邂逅。
比丈夫小九歲的方茹,出身城市家庭,有著一個疼愛她的父母和弟弟。
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她從小嬌生慣養,對生活懷著不同的期待。
但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方茹想像的那般美好......
在婆婆劉之花眼中,這個兒媳婦簡直處處都不如意:
"一不做飯二不洗衣,什麼都不幹;月子里還要讓我給她洗澡,要我喂飯,這哪能做得到?"
劉之花尤其受不了,方茹"好吃懶做"的習性。
大姑姐曹桂麗也數次勸導,方茹要學著做飯,可方茹卻總是不以為然。
"我跟她說過很多次,不是慢慢學做那麼好出來的,沒有天生就會的,全都是靠自己去鑽研。"
"剛開始第一次來,我們還買衣服,還買東西給她吃!"
曹桂麗回憶道:"後來她就開始處處要錢,要多少彩禮要多少錢,就是一直纏著這個錢。"
在曹家人看來,方茹的改變讓他們愈發堅信,當初反對這門婚事是對的。
可深究起來,這份"改變"似乎另有隱情。
生下小兒子磊磊後,方茹就發現孩子的發育與其他孩子不太一樣,隨著磊磊被確診發育遲緩,方茹的壓力與日俱增。
照顧孩子的辛苦,讓她無暇顧及其他。
"我洗個衣服,她有時候會躲在洗衣機里玩,我出去洗個碗的功夫,突然發現他鑽進去了,把我嚇死了,幸好電源是拔掉的......"
正是因為磊磊的特殊情況,家裡的房門都得隨時關著,生怕孩子出意外。
這樣的生活,方茹連朋友都見不著,更遑論有時間打理家務,可婆家人卻覺得她是故意推諉,懶得幹活。
雙方的期待差異越來越大,隔閡也越來越深。當300萬的徵收款到來時,這些矛盾終於徹底爆發了。
徵收款引發的風波
"徵收了300萬,你知道這筆錢現在在哪裡嗎?在他媽媽手裡,一個人拿著。"方茹的聲音有些哽咽。
這筆來之不易的巨款,本該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卻成了壓垮這個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徵收款的具體數額,方茹也說不清楚:"他們兒子說是一百多萬,我老公說一百多萬,但村部的人說有300萬。"
然而無論具體數目是多少,這筆錢都被婆婆劉之花牢牢掌控著。
方茹多次嘗試向婆家索要,屬於自己的那份徵收款。
去年夏天,她還特意請來自己的父親,開車帶著她去和公婆商量。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方茹依然感到心寒:「他媽媽就說,你就起訴吧,我就是沒有。」
婆家人卻對方茹的行為極為不滿,大姑姐曹桂麗說:"他就是要這個30萬,整天跑到村委會,就是要這個30萬。"
在她看來,弟媳之所以如此執著地要徵收款,就是為了補貼娘家。
事實上,婆家並非不管小兩口的生活。
劉之花透露:"買房子借了幾十萬,還買電梯花了八十多萬,我起房子裝修,現在還有好多錢要還。"
在她看來,兒子兒媳住進新房,已經是莫大的關照。
可方茹卻有自己的苦衷:"每次要錢,他一想給就給兩百塊,有時候一分錢都沒有。"
沒有經濟來源的她,連給孩子買點零食都要精打細算,夾在妻子和父母之間的曹倫,比誰都明白父母的不易。
"他們是苦日子過出來的,因為家裡確實很窮,在農村又因為沒錢的問題,各方面都看不起你。"
曹倫父母有著這樣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對錢格外看重。
曹倫無奈地說:"我媽的性格就是這樣強勢,錢又看得重,我要錢我都要不到,還別說我老婆!"
看著這一地雞毛,曹倫心裡明白,這早已不是單純的徵收款分配問題,而是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而最讓他揪心的是,在這場拉鋸戰中,最需要幫助的小兒子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困境中的轉機
在湖南省兒童醫院的診療室里,醫生正在耐心地引導磊磊:"妹妹的耳朵在哪裡?妹妹的眼睛呢?"
然而磊磊卻無法準確指認,只是茫然地看著周圍。
周洪濤醫生的判斷,讓方茹心如刀絞:"這個孩子基礎的五官都不能辨識;這種情況估計會在一個中度或者重度的智力障礙上面。"
厚厚的醫療單,見證著方茹為兒子治病的艱辛歷程。
從兒子一歲時發現異常,到如今仍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方茹的心裡比誰都著急。
"父母要共同參與孩子的康復過程。"
醫生的話打動了在場的每個人,因為單純是媽媽一個人很累,她沒有辦法完全承擔這種責任!
「作為母親容易情緒波動,所以需要父親的參與,一個是給媽媽支持,另一個是給孩子一個父親的勇敢堅強的性格塑造。"
面對醫生的建議,曹倫終於站了出來,他向妻子承諾,從此每月會固定給她1000元零花錢,其餘生活開支由他負責。
同時,他也會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參與康復治療。
劉之花的態度也有了軟化,雖然仍不願給付徵收款,但對兒媳的怨氣少了許多。
方茹的心結也漸漸解開,家裡雖然簡陋,但她開始學著過好當下的生活。
從不相信到開始理解,從對立到互相體諒,這個飽經風雨的家庭終於迎來了轉機。
或許,這就是生活給予他們的一堂課:「在困境面前,唯有放下成見,互相理解,才能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而這個特殊的小家,也終將在愛與包容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暖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