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夢依稀舊年味,儘管過去已員幾十年了,但是兒時記憶里的年味仍然還是那麼溫馨,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社會物資匱乏,老百姓溫飽生活也是難以為繼,因此生長在那個年代裡的孩童們無不盼望一年一度的春節能早日到來,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
記得每年的春節前,父親便會重複以往的把從合作社(商店)買來的大紅紙,小心翼翼的裁成幾張長條條的,然後展開在飯桌上,潑墨揮毫寫下一幅送舊迎新的春聯。等墨跡干後,我們姊妹三人便站在家門外前的板橙上七手八腳的將對聯張貼上牆壁的兩側,興緻勃勃的欣賞著父親一年中難得久違的書法作品來。
好不容易等到除夕之夜,我們望眼欲穿的「盛大節日」終於拉開了序幕!這時我們穿上了一年到頭來父母親給我們每人做好的一身嶄新衣服,吃上了平常吃不上葷素搭配幾大碗的「豐盛年飯」。
年夜飯後,母親會把一蝶蝶的花生、瓜子和糖果都端到飯桌上來,全家五口便圍坐在炭火旺旺的火爐邊「守歲」。這時父親手裡拿著早已分別裝著一角錢的紅包,然後就十分莊重的依次分發到每一個孩子手中,瞬間我們姊妹三個的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也就是傳統春節一直盛行的長輩給小輩的過年壓歲錢吧。
我們一邊吃著心儀的食品,一邊津津有味的聽著父母親那永遠講不完的古老傳說和民間故事。當家裡的鬧鐘在凌晨十二點響起來時,我們三個姊妹便從坐的凳子上立刻站起身來,跑出門外,在自家門外的土坪上點燃了鞭炮,此刻的四鄰八舍的門前都不約而同的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這既烘託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也象徵著人們驅散邪惡的良好願望。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我們姊妹三人一早起來就穿上了新衣服,吃過早飯後,每人手裡都高高興興的舉著亮閃閃的燈籠,走家串戶的去給長輩們拜年,不時地會得到每家大人賞給的一些糖果食品和鞭炮,偶爾遇到富裕家庭的長者還會從那裡得到二分五分不等的「壓歲錢」。象這種年味濃濃的喜慶日子一直要延伸到正月十五,這其間,政府部門或民間團體組織都還會舉辦一些猜燈謎,放煙火,吃元宵、耍龍燈、玩獅子、踩高蹺、打腰鼓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兒童記憶里的年味,是那麼的開心和快樂,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還是那麼的親切感人。而看時下日漸淡化並且不復存在的年味,使我不得不更加懷念早已失去了的兒童記憶里的年味,那永遠不能忘記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