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快到春節了,放假提上了日程,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夫妻開啟「爭吵」到底回誰家過年?回婆家過年,放心不下娘家,擔心父母過孤獨的節日。去婆家過年各種不適應,丈夫只顧著自己跟同學舊友敘舊,忽略人生地不熟的妻子,爭吵是難免的。想回娘家過年,丈夫的各種不滿意,不理解,婆婆各種的感情牌,一種無形壓抑,恐懼過年。
正如網路熱議的一對夫妻:結婚五年,卻在過去的四個春節里都選擇各自回各自家過年。面對他們過年處理家庭關係的方式,廣州大學社會系教授姚華松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夫妻分居型」春節沒什麼不好。
對於姚教授的看法,個人持贊同的看法,過年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沒有什麼不好,過的開心快樂最重要。每一年在忙碌之後還要壓抑著情緒陪著愛人」演戲「實屬有些為難。妻子在提出回娘家過年時,丈夫別總站在自己角度考慮問題,需要先思考思考妻子提出這句話背後的原因,並給予尊重。
分開過年,並不等於分離,也不等於感情的破裂。男人別總拿著傳統來滿足私慾,壓制妻子對親情對自由對快樂的渴望。
現在的「夫妻分居型」春節,有一種特殊的形態逐漸浮現:春節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雙方家庭地理位置較遠,或者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無法同時顧及兩邊家庭的夫妻之間。
對於他們來說,春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的團聚節日,更是一次情感的抉擇。在有限的時間裡,他們無法同時回到兩個家庭,與雙方的父母共度佳節。這種抉擇讓他們感到無奈和愧疚,因為他們深知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會讓另一方感到失落和孤單。
於是,在這個特殊的春節里,他們選擇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妻子回到了娘家,與久違的親人團聚;丈夫則回到了自己的家,陪伴在年邁的父母身邊。雖然身處不同的地方,但他們的心卻始終緊緊相連,思念與牽掛縈繞在心頭。
在這個特殊的團聚方式中,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對彼此的思念和祝福。通過電話、視頻等通訊工具,他們分享著各自的喜悅和感動,讓彼此感受到對方的陪伴和關愛。雖然無法親自陪伴在對方身邊,但這種遠程的團聚方式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幸福。
然而,這種各回各家的春節團聚方式也讓他們更加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他們深知分居兩地的艱辛和不易,更加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機會。當春節結束,他們再次相聚時,會更加珍惜彼此的感情,更加用心地經營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夫妻分居型」春節中的這種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團聚方式,雖然充滿了無奈和遺憾,但也讓他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他們相信,無論距離有多遠,無論時間有多長,他們的感情都會像春節的煙花一樣絢爛而永恆。他們期待著下一個團圓的時刻,期待著能夠再次擁抱彼此,共度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