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虛榮指標」

2023年12月12日17:58:18 情感 1306

人生中的「虛榮指標」 - 天天要聞

文:王智遠| ID:Z201440

你應該有類似感受:

工作好幾年,經歷幾次跳槽,換來幾個title,除去無數個熬夜的夜晚,屬於自己的成就,屈指可數。

我們總在忙碌中奔波,很少停下來想想,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時間一天天過去,也逐漸習慣忙碌,但快樂卻越來越少。

很多人覺得,人生是不斷探索的過程,多走彎路很正常。

這些觀念難免以偏概全。每個人都有能力培養出一種敏銳的洞察力,去分辨哪些事情真正有價值,哪些屬於無謂的投入。

最近見不少新朋友、跟客戶開幾次線上會,我發現,工作、生活中,你以為看起來很重要的事,有時,對個人成長、業務貢獻並不大。大家都會被「虛榮指標」影響。

01

什麼是虛榮指標(Vanity Metrics)?

這個概念最早由風險投資家、企業家戴夫·麥克盧爾(Dave McClure)在2010年提出。原意指:

看起來很好,實際不能反映產品、服務、或者公司真正價值的指標。簡單講,如果你知道一個數據,不知道如何根據它來採取行動,那麼,該數據是一個虛榮指標。

讓我想到一個情境。

周末,在家看一部懸疑劇,其中,警察正在調查兇案現場,他們根據線索推測出嫌疑犯大概1米70身高。過程中,一個意外聲音從旁邊傳來,聲稱嫌疑人有1米75。

警察對聲音表示懷疑,好像在質問這個聲音主人,為什麼提出1米75?你怎麼知道1米75身高,信息有什麼特別含義?

這個場景就像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粉絲數量。

粉絲量看起來不錯,能體現一定影響力,實際上,它並不總能反映真相。可能有人不小心點了關注,第二天就取消了。這樣一來,看起來有一定累積效應,實際上並沒有揭露出任何深層次真相,這就是虛榮指標。

因此,它有三個表面特徵:

表面性的。這些指標看起來很吸引人,實際沒什麼用。

比如:我發一篇文章,閱讀量破10萬,點贊、在看數據可觀。雖然閱讀量高,大部人因為標題黨點進來看個開頭,就走了。

你開家餐廳,門外排長隊,進來的人,為了嘗一口免費小菜,看似人氣爆棚,卻沒有人點正餐消費,沒有任何收益和忠誠度。

其次,缺乏實質內容。數據無法有效引導我做出改變,它們並不能精確告訴我,文章哪些部分受歡迎,讀者真正關心什麼。

同樣,餐廳中,即使有大量顧客,這些數字也無法提供關於顧客喜好的具體反饋,指導你如何提升菜品和服務質量。

最後,常常表現出短期性和無法對比性。

指標有點「煙花效應」,瞬間很美,很快消失。品牌宣傳或廣告投放中,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次廣告投放會瞬間帶來數據高峰,波動只持續短暫時間,之後回落到原來的水平。

由於數據通常孤立的,缺乏足夠多背景對照,你就很難準確判斷產品、服務真實效果,存在一定誤導性。所以,要警惕虛榮指標,避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02

虛榮指標看似在深度、實質上有所欠缺,可在某些情況下也一定用途。

以閱讀為例:

幾年前,朋友圈應該經常看到,很多人曬一年要讀多少本書的目標,這些數字一開始聽起來,有種炫耀心理,像在比誰讀的多。

其實還挺管用,為什麼?

首先,我們知道讀書質量比數量重要,但對於那些不怎麼愛讀書的人來說,定數字目標能給他們一個明確方向,類似於,我要讀50本,這樣一來,可能真能讀這麼多。

再者,當大家在朋友圈曬閱讀目標時,氛圍剛好形成一種正面壓力,你看別人都在努力學習,受到刺激,自己也會認真對待閱讀計劃,有種相互競爭、又相互鼓勵的感覺。

顯然,這種注重表面數量的方法,有助於鼓勵多讀書。

不怕你笑話,我一開始也是這麼過來的。當年根本不愛看東西,沒耐心,後來慢慢調整自己,先嘗試看幾頁,適應節奏後,再增加一些,才進入的學習狀態。

這是一種調節心理的辦法。

大多時候,沉浸在某事情上時間短,往往意味著潛意識不能適應,找不到節拍,需要慢下來。我們很熟悉一個概念叫「邊際效用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當消費某種產品服務時,隨著數量增長,每增長一個單位所帶來額外滿足會逐漸減少。

正因熟悉,心裡才會不自覺在看不起低微效應,習慣把注意力放在能引起更大改變的行動上。

和它相對的概念叫「邊際效應聚合」。意思是,做每一件事上,哪些做出極其細微的進步,最後都會獲得遠遠超出預期的良好結果。聚合不難理解,關鍵在執行。

為什麼執行難?

每次行動所帶來變化只有1%,甚至更小。開始時,實現相對容易,通常涉及一些基礎或明顯改進事項;隨著時間推移,往後會越來越難,因為你已經摘掉了「低掛的果實」,需要深層次調整。

類似,更複雜的策略、更高的技能、更大的付出等。當沒有產生預期效果時,我們就很難長期堅持,會進入「失望之谷」狀態,產生一種想要放棄的想法。

不信,你想想看,當你去健身房三天後,發現身材不會馬上變好,會不會放棄?存一點錢,想想離買房還挺遠,會不會泄氣?

再舉個例子:

日更是每個創作者遇到的問題。總有兩種不同看法。

一方面,有些人覺得日更挺煩人。理由是,寫東西得對得起讀者,讀者花時間看內容,是在用他們寶貴的生命;如果讀完覺得「我的時間被浪費了」,那創作者意義就失敗了,所以,沒有價值的口水話不要寫,少寫是對讀者尊重。

另一方面,也有人覺得日更很棒。有個朋友就說,如果你是職業作者,必須練就自己的接客能力,不斷刻意練習,才能達到較高水平。

他還說,假設喜歡寫作,討好的對象是自己,愉悅自我,堅持日更沒什麼不好。不喜歡看的人可以選擇不看,就算有人看到,每個人感受也不一樣,有人覺得索然無味,有人覺得一語驚醒夢中人。

所以,表面虛榮指標,是一種計數器思維,一開始每個人都需要用數字力量,牽引著自己改變。

放在商業領域也同樣適用。

比如,短期品牌公關宣傳中,公司通常會量化一篇稿子閱讀、分享點贊、留言數。這些數字長遠來看不是那麼關鍵,但短期內,它們能給品牌提供一些重要反饋。

類似於,告訴別人有多少人看了我們的內容,我們的信息傳達了多大範圍,哪怕這些數據里有一些水分,展現出來的繁榮景象本身也能吸引圍觀。

當大家看到某個產品、品牌獲得大量關注時,自然會感到好奇,願意跟風嘗試,這種群體心理反而引導實際消費,甚至形成一種自我強化的循環。

因此,儘管短期,以數量為導向的指標,不會直接影響一個品牌長期戰略,但它在建設知名度、引發市場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03

值得注意的是:當你覺得表面數字夠好時,下一步,就得關注更重要的東西,「比率值」(Ratio)。簡單講。一件事情想保證結果有很多維度,不應只看數據、還要看事物之間比例關係,平衡程度。

比如說:

做生意,不光看銷售額,還要看利潤占銷售額比例,才能更好地理解你的生意賺不賺錢。

你開個網店,除關注每天訂單量,還要關注訂單量與訪客量的比率;比率真實告訴你,多少訪客在你這買東西了,如果訪問量很高,實際下單比例低,意味著人流量大,轉化效果不好。

反過來,訪問量不高,下單率很高,說明店鋪對目標用戶很吸引,產品營銷方法有效。

在一件事情中比率值有效,有三個原因:

  • 指導實踐
  • 用來比較
  • 有所關聯

首先,比率值能幫你指點迷津。就像開車,你知道目的地還有多遠,但不知道自己開車速度,那也就不知道啥時候能到。

又比如,APP有100萬註冊用戶,聽著不錯,但一看只有5萬個會員,付費率只有5%,可能就很頭疼,這付費率,連工資都發不起。

其次,方便比較。數據分析場景下,我們經常要看比去年增長多少,比上周怎麼樣、人均、客均是多少。這種比較有助於你知道事情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再者,比率值還反應數據變化。市場部花一大筆錢做活動拉新,結果新用戶不少,第二天留存率沒變,那說明都是來薅羊毛的,活動不算成功。

還有,好數據是相關的。如果某個指標出問題,很可能影響到其他幾個,這種相互性能幫你找到問題所在,而且,好數據指標維度簡單明了。如果每次用都要解釋一堆,那明顯有問題。

因此,比率值有三個重要指標:

能用。你得知道圍繞一件事,拿數據能做什麼;好用。這個數據能不能,拿來就用。能檢查。能用它檢查下事情是不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指標達不到這三點,就得小心。

拿我體會來說,制定目標不總完全遵循SMART 原則

我會在量化目標同時,注重對齊和協調,目標是一種降低做法,只是把問題平面化了,很容易產生一種似乎解決問題的錯覺。

比如說:

5年前開始寫作,我每天會設定寫多少字的目標;後來發現,練習是基礎,刻意更重要;刻意嘗試新表達技巧、刻意問問身邊人感受如何、刻意關注閱讀、評論數據,新增情況,購買會員率等。

我發現,練習與刻意二者之間是一種比率值關係。每一次寫作都要思考有沒有用?有什麼用,價值在哪,怎麼落地;換言之,不僅要專註數量,還要專註質量。

換在人生中是同樣道理。

你做大量工作,是否考慮過工作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呢?

工作是一種「練習」,主要考驗解決問題、重複任務的能力;個人發展則要通過技能提升、拓展職業視野、建立人脈關係來實現,三者屬於「刻意」範疇。

刻意手段決定練習水平。

就像在地上撒穀子,隨意撒不能成堆,怎麼撒、撒多久,比單純撒多少更重要。如果不能從每次行動中學習規律,進行反思,花再多精力都是虛榮指標。所以,比值率在反饋真實指標(Real Metrics)。

04

真實講究不僅關注做多少事,更關注工作如何促進個人發展,讓每一次」練習「都有價值。也許你會說,人生很長,怎麼知道是否有價值?如何培養出一種敏銳眼光,避免在無用之事上浪費時間?我認為有三點:

1.可掌握的藍圖

你得知道自己大概要去哪。戰略家和棋手做決策,有個共同方法,先定一個遠大目標,再回過頭,想辦法一步一步實現它。

比如,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下棋,先設定在未來10到15步之後,想要達到的棋局。然後,評估所有可能達到那個局面的走法,緊接著,根據目標來決定接下來每一步。

這就像先看準山頂,規划出通往山頂的最佳路徑一樣。

首先確定一個方向,再找到達到方向的方法,同樣,你也可以思考一下未來2到3年的方向是什麼,明確終點之後,再反推採取哪些步驟來實現。

2.最小化後悔模型

大腦本來並不擅長做長遠打算,只是在進化過程中慢慢發展出來的,特別是前額葉皮層這塊。當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未來,不知道該怎麼思考、決策時,我一般用最簡單方法:親自去體驗和感受。

大部分人都over think(反覆思考),其實,多數事情顯而易見,沒什麼可想的,你只要用常識來判斷就可以。

喬布斯來說,在自傳里提到一個特點:他會有一段時間對某件事特別集中精力,然後,突然又對別的事情感興趣。工作上,一旦投入會非常專註,不管別人怎麼努力想拉他參與,都拉不動。

這反映喬布斯另一面:只要最好的,只關心眼前對發展有利的事情。貝佐斯離開華爾街創辦亞馬遜時,也是這種思維方式。

簡單講,每天遵循一個關鍵原則:最小化後悔模型。

如果今天不做,明天是否後悔?在意識到藍圖大概在哪後,大腦才會發出清晰的指令,讓你做出符合長期利益的決策。

3.不間斷地刷新

在我眼裡,刷新不等於迭代。刷新是避開虛榮指標,在每一步選擇中,採取當前狀態下最優(最有利)的選擇,從而希望結果最好,最優。

所以,最優核心意思是,現在每一個小決定,能影響到最後大結果。好比,你把一個大問題拆成好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都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最後,這些小問題的解決方案加起來,能解決大問題。

就像,每一步都問自己:「我現在做的這件事,是不是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這是一種把理想、現實連接起來的方法,也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

大腦做決策總有局限。但如果你觀察那些牛人,會發現他們都很善於變通,敢於變化。

就像比爾·蓋茨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個人傳記《刷新》的序言里說的那樣:刷新,不會將所有東西清除並重新開始,實際上,會保留一些內容並替換其他內容。

會不會後悔,當下是不是最優?到底有沒有為藍圖服務。這是我,每天堅持三個原則。

總結而言

試著,遠離表面繁榮。

如果你能想清楚一切,興許,虛榮指標也就不再是關注點,你更願意花費更多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 天天要聞

35歲女子離婚兩次,每次都凈身出戶,網友:一把年紀了,折騰啥

在愛情與婚姻的路上,有人一帆風順,有人卻屢遭波折。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35歲女子小雨的坎坷婚姻歷程。她兩次離婚,每次都選擇凈身出戶,面對周圍人的不解和網友的質疑,小雨內心究竟藏著怎樣的堅持與掙扎?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故事,感受那份不被歲
#婚姻不需要金錢的支撐,你認同嗎? - 天天要聞

#婚姻不需要金錢的支撐,你認同嗎?

關於婚姻是否需要金錢的支撐,這個問題涉及物質與情感的平衡,我的觀點如下:1. 金錢是婚姻的"基礎設施",而非核心婚姻的本質是情感聯結和共同成長,但金錢確實構成了現代婚姻的基礎設施。就像空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平時不易察覺,但長期缺失會危及生存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 天天要聞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你好,我是一名單親媽媽,79年的羊,今年46歲了,獨立撫養一個大一的娃。我在飯店工作,為了碎銀幾兩努力的奔波著,日常空閑見縫插針的寫小作文貼補家用。生活從來都是懼怕強者的,「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句話也適合我們的生活。我從三十多歲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