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後悔了吧!當初我讓你建兩層樓,可你和爸非要建三層樓,咱們家裡一共才五口人。」小嵐向她老公說道。老公卻對小嵐說:「村裡那家建房子不是三層樓,兩層樓沒有面子。」
來自小嵐的自述:
我是小嵐,今年35歲,我和老公結婚已經有6年時間了,而我們也有一個兒子,快要上小學了。當初我和老公結婚後,是和公婆他們住在一起,而老公他們家是在鄉下。
那時候他們家的條件不好,公公婆婆都是他們靠種地為生,家裡還是平房,有三個房間。我嫁過去後,在家裡待了不到一個月,我們就出去打工了。我們結婚的第二年,我懷孕了,所以那一年就在家裡養胎。
直到後來孩子出生,當我們的兒子滿一歲時,我們把兒子交給公公婆婆帶,我和老公又出去打工,我們想著這些年在外面多掙些錢,把家裡的房子掀了重新蓋,再過些年兒子上學後,那個時候我們手裡的錢就要供兒子上學,就不會考慮蓋房子的事情。
前年我們建新房子的事提上日程,當時我們拿出了20萬,公公婆婆他們也拿出他們手裡的全部積蓄,加起來有30萬,我就說:「咱們這點錢要建個兩層樓房,還是可以的,也就是裝修估計要借錢。」
然而我提出建兩層樓房時,婆婆坐在一旁沒有說什麼,公公說:「咱們要建就建三層樓,建兩層樓太小家子氣。」老公隨後也說:「我贊成爸說的,這次要建就建三層樓,如果建兩層樓,那還不如不建。」
我說:「建三層樓,成本就要提升,而且還要考慮裝修,也不說裝多好,但是10萬塊錢總是要的,建兩層樓,咱們手裡的錢差不多,到時裝修的錢,我可以問我爸媽他們借。」
老公就說:「那咱們投票決定。」結果就連沒發表意見的婆婆也站在老公和公公他們那邊。所以家裡建三層樓房就這樣定了下來,事後老公也勸我,他說:「現在村裡人建房子,都是建三層樓,咱們要是建兩層樓的話,會被人笑話,在村裡沒有面子。」
我生氣地說:「你們都決定了,我還能說什麼,你們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將來會後悔的。」因為我們要建三層樓,所以手裡的錢就有些不夠,於是公公要找親戚借了一些錢,而我也向娘家借來了15萬塊錢。
我們建房子是整個包出去的,所以成本也挺高,當把房子建起來,我們花了整整40萬,這還不算裝修,三層樓房一共有8個房間,一樓兩個房間,二樓和三樓都是三個房間。
後來我們又花了12萬裝修,就這樣我們這一套房子花了52萬,花這麼多錢,我都想去城裡首付一套房子了,這其中有22萬是借的。
如果建的兩層樓,那麼我們就不用背負這麼多的債務,自把房子建好後,我和老公只能繼續出去打工,就連公公也出去打工,家裡只有婆婆和孩子,沒辦法,我們想早點把欠的錢還上。
今年中秋國慶放假時,我和老公回去看兒子,我和老公為房子的事吵了一架。因為當天回去,我把行李放進我們二樓的房間,然後我去了三樓,結果我發現三樓的三個房間沒有打掃,都有灰塵,而且三樓的陽台上還有鳥屎,看上去好長時間沒打掃了。
我就下樓去問婆婆:「媽,三樓你沒有打掃過嗎?」婆婆說:「我一個人哪裡打掃得過來,一樓天天打掃,二樓隔兩天打掃一次,這就把我累得不行了,三樓反正也沒有人住,隔上一兩個月打掃一次就行了。」
我說:「這怎麼行啊!沒人住,也要一周打掃一次才行。」婆婆說:「那你留在家裡打掃。」婆婆說完就轉身去廚房做飯了。
我上樓進房間,看老公正在收拾,我就說:「當初我建議不要建兩層樓,你們非要建三層樓,可咱們一共就五口人,爸媽他們住一間房,咱們住一間,兒子住一間,還有5間房空著,不說一樓二樓的空房間,就單單三樓,三個房間全空著,完全就是多餘的。」
老公說:「這不是房子空著的問題,是面子的問題,跟你說了也不懂。」我生氣地說:「面子就那麼重要嗎?真不知道你和爸怎麼想的。」老公說:「你看咱們建了三層樓房,村裡那些沒建新房子,他們都羨慕了,而且三樓可以留給咱們兒子呀!」
我說:「兒子會住在這裡嗎?我們發展再不行,將來也要給兒子在城裡買房,不然住這裡,他媳婦都娶不到。」老公卻不服氣,就和我爭執了起來,樓下正在做飯的婆婆聽到我們吵架的聲音後,她就上樓來,說:「你們剛回來就吵架,孩子還在樓下了。」
我和老公這才沒有繼續爭執,但是我心裡始終覺得當初就不該建三層樓,兩層樓完全夠我們住了,還能省錢過日子,可是現在房子也建了一年多了,他們不聽我的建議,我也沒辦法,也許將來他們會後悔吧。
結語:
其實在農村建房子,有時候還真的是為了面子,比如鄰居建了三層樓,那麼我建房子時,也肯定要建三層樓,如果建二層樓的話,總覺得沒有面子,矮了鄰居一頭,這就小嵐家一樣,小嵐的老公和公公都是為了面子。
而小嵐的建議家裡建兩層樓,是根據家裡實際情況考慮,這樣才是正確的,畢竟他們家裡五口人,兩層樓5個房間,他們住三間,還有兩間空著,這樣家裡來個客人,也有兩間房待客,這比城裡買的三居室已經好很多了,也寬敞,因此建二層樓就夠了。
建三層樓,家裡人口多,那麼肯定是要建三層樓,對於小嵐家,建兩層樓,不用借這麼多錢,相反建三層樓,背負的債務更多。
所以,在農村建房,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要為了面子打腫臉充胖子,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