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2023年10月25日13:14:05 情感 1263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最近看到一段很有力量的話,想和你們分享:

「找到你生活中的重點,其它的可以適當忽略,直白一點說就是『刪繁就簡』。


如果你工作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那就別在複雜的職場關係里浪費情緒;


如果你運動是為了讓自己身心舒暢,那就別管別人說『這麼久也沒見你瘦』這種鬼話。


外界的聲音太嘈雜了,聽從自己的內心就好啦。」


讀完我內心一顫,好像壓在身上的所有不安與焦慮,都瞬間被治癒了。

這也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屏蔽力。

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素·貝克曼提出的概念:

「屏蔽力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對。」

深表認同。特別是到了30+的年紀,我漸漸發現周圍那些生活相對瀟洒自如、情緒穩定的人,其實很早就掌握了屏蔽力。

這種能力,讓TA們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沒有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成長特別快,生活也特別舒心。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一個人最頂級的能力——屏蔽力。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你刷朋友圈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癥狀」:


老家朋友曬自己的精緻生活,你想到自己凌晨12點還在加班,為自己是個社畜感到難過;


很久沒聯繫的同學,官宣自己升職加薪了,還是個基層員工的你「慌得一批」;


眼看閨蜜買車買房,而你還湊不齊首付,忽然覺得自己很失敗......


此刻的心情,可以用一句曾經很火的話總結:「我希望你比我好,但別好太多」。


就像蔣方舟在節目《圓桌派》上說的,「在朋友圈看到這個人他怎麼過得這麼好,他怎麼領先我這麼多,晚上越刷越睡不著,很多人同時生活同時競爭很焦慮。」

這是因為我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一些無效信息上,被動接受著各種碎片化的、販賣焦慮的人和事身上,從而讓自己陷入一種「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景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

比如,可能是因為自己太在意外界的評價和看法,導致自己想太多,常常以為自己過得不如別人,從而陷入自我否定和懷疑。

而高敏感人群,產生的認知偏差會更嚴重一些。

這時,學會屏蔽尤為重要。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記得有次李雪琴錄節目,自曝已經有兩個月沒看過朋友圈,關掉了。

馬頔以為她受啥刺激了,毛不易也很不解。

她解釋刷朋友圈很浪費時間,但我留意到她不止一次提過這件事。

以前的她,每次看到朋友圈誰又拿獎了,拍了什麼戲,參加了什麼活動,見了哪個大咖,莫名其妙就覺得自己很失敗很受挫。

後來她強迫自己關掉朋友圈,開始專註身邊具體的關係,就發覺:

「哪怕我沒有他們過得好,沒有那麼優秀那麼厲害,但身邊的人還是很愛我。其他人覺不覺得我比誰厲害,我不如誰厲害,拉倒吧。」

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我們被迫接受太多信息,沒有人可以「不比較、不焦慮」。

但其實在信息時代來臨之前,我們不會過於密切、頻繁地了解別人生活的樣子。

所以,屏蔽躺在列表裡的關係,屏蔽與我們無關的信息,屏蔽別人過得怎麼樣吧。

誰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否藏著一地雞毛?

認知偏差告訴我們:很多你以為的現實,往往是「失真」的

這就是我們對外界祛魅的過程,當你真正擁有屏蔽力,外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無法輕易摧毀你。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不知你有沒有留意到,前段時間「李雪琴內耗好嚴重」上了熱搜。

她會因為兩年前有人跟她說「謝謝你」,她沒回一句「不客氣」而焦慮。

也會因為人家跟她說「對不起」,她沒說「沒關係」而反芻

她擔心別人覺得她沒禮貌,不好相處。

說實話,我挺能共情她的。

別人一個眼神或一句話,都讓我想半天;

時刻擔心在別人的心目中,我還不夠好;

對方沒回信息,就擔心是不是自己說錯話;

每天思考自己做的事、說的話有沒有惹誰不高興……

明知道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會累,但就是忍不住反覆糾結:

有沒有冒犯到別人,他們會怎麼想我。

在意別人的看法很正常,用社會心理學家庫利的話來說,這叫「鏡像自我」:

我們把別人當成了鏡子,通過他們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但這並不等同於「這就是真實的自我」。

消極的「鏡像自我」會讓我們過於看重別人的看法,尤其當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時,我們容易自責,活得戰戰兢兢。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演員桂綸鎂拍《藍色大門》時,不過16歲的她,希望所有人都喜歡自己,不管說話、做事都要在一個大家喜歡的脈絡里。她想要所有人的認同,所以不斷去迎合別人。

導演看得很生氣,上表演課時大聲「質問」她:

「你為什麼要成為一個中庸的人,為什麼要所有人都喜歡你?」

這些話像一根木棍打醒了她,「慢慢地我開始有了銳利,開始有了直接……」

起初她試著屏蔽外界的評價,去留意自己的感受,「我喜歡什麼東西,我對這個人有什麼感覺,我對這個食物有什麼感覺……」

或者去演一些顛覆大家印象的角色,比如《白日焰火》里冷漠狡猾的嫌疑犯。

然而觀眾並不買賬,對她的印象還停留在《不能說的秘密》里的「甜妹」形象。

她也動搖過,是不是應該「更靠近大家一些」,接一些大眾都喜歡的角色?

思來想去,她還是過不了自己那關,堅持從頭尋找、建立自己的價值坐標,在《南方車站的聚會》里演了一個從未挑戰過的角色——風塵女。

後來,這部電影成功入圍了第 72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電影上映時,《新京報》問她「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她的回答很打動我:

「我還是會順著性格走,這也會是一種特質吧,倒不是大家既定的一定要特別有味道、某一種味道,你可能會從看似無味的東西里體會一點點甜、一點點咸,那是要靜下心來的。」

桂綸鎂能轉型成功,很大可能就是她學會了屏蔽外界的評價,選擇靜下心來聽自己的聲音,堅定地邁出自己想走的每一步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恰恰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面對的「人生課題」也不同,我們便無法從外界的全部評價里獲得自我。當我們屏蔽掉別人的閑言碎語,區分「誰承擔直接的後果就是誰的課題」,便能從內耗中走出來。

當我們不需要外界的眼光來肯定或否定自己,不必為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擔憂,人生就會隨之舒展開來。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我知道,要擺脫別人的眼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的情緒傳染。

曾經看過一個實驗,洛杉磯大學教授加利·斯梅爾,讓一個滿是笑容的人,和一個愁眉苦臉的人共處一室,看看他們的情緒會有怎樣的變化。

結果半小時沒到,原本笑著的人也開始惆悵起來。

實驗證明,只需要20分鐘,負面情緒就會蔓延開來,像病毒般以極快的速度傳染給每一個人

朋友莉莉是很多人眼裡的「樹洞女孩」,身邊的人經常找她吐槽生活里的瑣事,或是失戀失業時找她喝酒買醉.。

以前的她一定奉陪,但最近她告訴我「太累了」。

事情源於同事跟她吐槽婆婆經常催生,隔三差五地在微信里給她發各種「毒雞湯」,比如「不生小孩會有多慘」「不想當高齡產婦?這歲數之前生娃最好」……

莉莉一開始還會開導同事,教她怎麼跟婆婆溝通,或是讓老公跟婆婆談一談。

但同事覺得老公肯定會幫著婆婆,或覺得婆婆這個人是怎麼都說不通的,所以她始終不願改變。

久而久之,莉莉的耐心和能量慢慢被掏空,每次跟同事聊完天心情都賊差,「樹洞也要休息啊。」

很多時候,我們的負能量並不是來源於自己,而是你在為他人的壞情緒負責。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作家李尚龍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他當年在北京打拚,遇到一個農村出身的朋友,每天都樂呵呵的。

他起點比身邊的人都低,但依舊攢錢買了部相機,經常沒事就去拍街景。

幾年後,跟他一起北漂的人要麼回老家,要麼還在抱怨中擰巴地活著,唯獨這個朋友靠著自己的攝影作品獲得30萬獎金,然後創業。

剛開始李尚龍感嘆他運氣好,但後來他想通了:

當所有人都在唉聲嘆氣時,唯獨這位朋友拒絕被同化,用積極的行動來對抗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我並不是提倡大家壓抑自己的情緒。

而是要學會用「課題分離」,分清楚哪些情緒不該由我們承擔。

我很認同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里寫的:永遠不要為別人的情緒買單

主動屏蔽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因為我們不是救世主,不是非得為誰負責。

「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對。」要知道,你的體驗,你的幸福才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建議情緒不穩定的人狂做這1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 天天要聞

最後我還想分享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

德魯·福斯特哈佛成立400多年來,唯一的女校長。

剛上任時,有人抨擊她作為女性「不入流」「能力不行」。

她卻很淡定,去世界各地交流,給學生安排人文教育,讓他們去了解整個世界,改變了哈佛重理輕文的「陋習」,卸任時成了「哈佛最偉大的校長」之一。

談起這段經歷,她說,「人生的一大挑戰,就在於屏蔽外界的胡說八道。」

所以在這個高焦慮的時代,擁有屏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像《被討厭的勇氣》里說的:

只要不關注任何人的動態,不揣測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設想一些沒發生的事情,簡單點,鈍一點,慢一點,你會發現你過得很自在。

一旦屏蔽力開始發揮作用,你會更專註自己、實現自我,或許這才是人生開掛的秘訣。

「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人生的花就開在哪裡。」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林大發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部分參考資料:

1、綜藝《毛雪汪》、《非來不可》

2、TVBS看板人物》專訪桂綸鎂

3、新周刊《我能想像所有人變老,除了桂綸鎂》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40歲未婚,做了個決定,我哥和我弟一個問我要房,一個要300萬 - 天天要聞

我40歲未婚,做了個決定,我哥和我弟一個問我要房,一個要300萬

"老劉,我房子要還是錢要?"我在電話那頭語氣平靜,但手心卻滲出了汗珠,緊握的話筒沾滿了濕意。我叫劉芳,今年四十歲,未婚。在黃河縣一家國企做會計,日子過得安穩卻單調,像秋日裡的一泓靜水,看不見波瀾。從沒想過自己的人生會在不惑之年突然面臨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