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怎麼?這麼多年你還不知道嗎?你走的那天,王美麗就跳井了,救上來的時候,人就已經沒氣了!」
回城多年後,一群知青再聚首,大家回憶往昔不禁感慨萬千,其中一名男知青名叫羅春平,而他也是這些知青們中間經歷最特殊的那一位,前面這句話就是知情人說給他聽的。
圖|知青下鄉舊照
那位王美麗不是別人,正是當年羅春平愛上的那位村姑,原本是一段質樸的純真愛情,卻被羅春平親手打碎,甚至斷送了這位善良村姑的生命。
都說真正的愛情無人能拆散,可對於當年的羅春平而言,殘酷的現實終究將他壓垮,愛情的美好在他看來抵禦不了未來的風雨,回城才是他做出的最正確的選擇。
可就是這個選擇,也讓他此後的人生深陷悔恨的牢籠中無法自拔,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普通人頭上,都會是一座大山」,對於羅春平而言也是如此。
當年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王美麗和他的這段感情又到底是不是孽緣?一同了解一下。
一、不情不願的上山下鄉
十年動蕩來襲,舉國上下各個產業紛紛受到影響,高考也被迫停止,眾多中學畢業生無法繼續求學,也沒有機會被安排工作,如此一來,「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浪潮來襲,知青下鄉就成了常態。
本文主角羅春平在當時剛好是一位普通的城鎮知青,1969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之下,他被安排去往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直到抵達目的地才發現,那裡是全國出了名的貧困縣,百姓生活也是貧苦至極。
面對當地村民住的窯洞,平日里供水供電都成問題,羅春平的內心感受到了強烈的落差,即便如此,他也只能服從安排,心中無時無刻不盼望著可以在未來某一天回到城鎮重新開始正常的學習、生活。
與其他鄉村有統一的知青點不同,米脂縣物資貧乏,知青們只能被分散著安排到每家每戶,為了讓村民更好地照顧知青們,還會適當多讓他們賺一些工分,一來二去,米脂縣的知青們和村民們的關係變得親密許多。
圖|米脂縣老照片
羅春平當年被安排到一戶木匠家裡生活,戶主王滿奎繼承祖輩的木匠手藝,家裡大小用具幾乎都是自己打造的,與很多傳統手工匠人「傳男不傳女」的習俗相同,王家的木匠手藝也是不傳女兒,為此王滿奎心裡也是不大痛快。
原來,王滿奎沒有生育兒子,膝下僅有兩位亭亭玉立的女兒,按照習俗,他想要將這門手藝傳下去,也就只能招一位上門女婿才可以。
事實上,這些事情原本與羅春平沒啥關係,他不過是借住在王家,王家人對他也都十分客氣,可就在之後的接觸中,一段孽緣悄然開始。
二、情非得已的牽手村姑
每每閑暇休息之際,羅春平總會在王家靜靜地看著王滿奎做木匠活,除此之外,天生喜歡稀奇物件的他對於王家各種各樣的木質傢具也是愛不釋手,別看他並不喜歡枯燥的鄉村生活,可能如此近距離接觸木匠生活,也算給他不如意的生活增添了一絲難得的樂趣。
要說王滿奎也算是「老天爺賞飯吃」的那類手工匠人,做的木匠活工藝精湛不說,各色雕花也是活靈活現,隨便拿出一個小玩意都讓人感到愛不釋手。
或許是為了多學一門手藝,也或許是為了打發時間,之後的羅春平索性跟王大叔提出了一個請求。
「滿奎大叔,您看看,能不能教教我做木工活呀!我雖然不是王家後人,您要教我的話,我可以交學費的!」
起初,王滿奎想都沒想就回絕了,在他看來,暫且不說羅春平是不是王家後人,木匠活本就很艱苦,羅春平一直在城鎮生活,自然難以吃下這份辛苦。
「小娃娃啊!我看你啊,也就是一時興起,再說了,這木匠活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學會的,你插隊到這,說不定哪天就回去了,跟我學木匠就是浪費時間,看看就得了!」
眼看滿奎大叔拒絕了自己,羅春平也沒有再糾纏,沒成想,一個人的出現讓王滿奎在後來改變了主意,她便是王家二女兒王美麗。
要說這位王美麗和羅春平年紀相仿,在羅春平借住到王家後,她就對這位男知青產生了好感,只是從未表現出來而已,這一次,眼看羅春平主動提出學習王家祖傳手藝,她心生歡喜,眼看父親拒絕了,自然要出面幫助羅春平。
要說王滿奎也不是糊塗人,看到女兒如此為羅春平說情,他也勉為其難地答應了下來,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此時的他的確隱隱想要招這位知青做上門女婿。
就這樣,羅春平成了王滿奎的徒弟,按照當地習俗,王家還為他特地舉行了拜師儀式,羅春平本人也十分爭氣,不但能吃辛苦,各種木匠工藝也學得很快。
圖|知青下鄉
此後的羅春平與王家人的相處變得更加融洽了,在不知情的人看來,他就好似王滿奎的兒子一般,平日里也給王家人帶來不少的歡樂,至於王美麗,身為懷春少女,靦腆的她總會默默地幫羅春平洗衣服、做鞋子,羅春平的生活瑣事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
眼看羅春平對於王美麗的一舉一動並不反感,王家人和村上不少人都以為他也算接納了王美麗,兩人雖然沒有明確戀愛關係,總是遲早的事,而王滿奎也早已在心裡將他當做自己的半個上門女婿。
對於羅春平來說,王美麗的付出他不是不知道,拋開其他因素不談,他對於這位勤勞善良的村姑還是心動的,可這份愛戀始終沒有明確表現出來,也是因為他心中的一絲顧慮。
如今看來,只能說王家人當初太過一廂情願,而羅春平也沒有搞明白,之所以王滿奎願意教自己木匠手藝,更多的原因是希望他能成為王家後人,陰錯陽差之下,雙方都在這件事上產生了不該有的誤會。
令人心酸的是,就是這份遺憾,居然在後來釀成大禍,讓王家人和羅春平都陷入無盡的痛苦中。
三、屈從現實的抱憾終生
1974年,眼看自家女兒和羅春平相處得不錯,兩人也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王滿奎索性提出結婚的提議,沒成想,這件事可讓羅春平犯了難。
此時的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滿奎大叔打算教他手藝時就已經動了招他做上門女婿的心思,面對心地淳樸的王家人,他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愧疚。
之所以羅春平沒有感到欣喜,恰恰在於他從未動過娶王美麗的心思,只是在心裡默默地愛著她,更別提做王家的上門女婿,從下鄉做知青開始,他就一直盼望著回城。
就在他感到不知所措之際,一份招工通知書被下發到米脂縣,羅春平也因此有了提前招工回城的機會,這個好消息無疑讓他感到喜出望外。
就在此時,王滿奎也得知了這一消息,不過,考慮到羅春平的實際情況以及未來,他索性提出一個建議,先讓羅春平和王美麗結婚,之後讓女婿先行回城工作,得到時機成熟,再把王美麗接到城鎮生活,這樣一來,女婿的前程不會受到影響,女兒的命運也會從此改變。
可就在王滿奎找到羅春平商量此事時才得知,羅春平根本沒想過對王美麗負責,那一天,王滿奎倍感五雷轟頂,情急之下,他破天荒地動手打了羅春平。
就這樣,羅春平憤憤不平地離開了王家,直到回城那天,他都沒有再回到王家看一眼,昔日的師徒情義也早已被他拋諸腦後,只不過,他說什麼都想不到,他的不管不顧會讓王家人陷入了一番怎樣尷尬的境地中。
當時,他與王美麗的感情傳聞已經是十里八村人盡皆知的事情,在那個人們思想並不開放的年代,羅春平不管不顧地離開,對於王美麗的清譽有著很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她之後的談婚論嫁,對於王家來說,這樣的傷害足以讓一家人都抬不起頭來。
在羅春平還沒有回城之前,王美麗尚且抱著一線希望等待著事情有所轉機,那時的她還天真地認為,羅春平會明白自己的一番心意,也一定會回心轉意,沒成想,她最終等來的是羅春平即將回城的日期。
圖|知青再聚首
回城當天,絕望不堪的王美麗選擇跳井,就在羅春平出發前也得知了這個消息,可他卻還是頭也不回地登上了回城的火車。
回到城裡,羅春平如願以償參加工作,對於過往種種,也在他的心中慢慢消散,而他同樣沒有想到,就在他離開的那一天,王美麗就已經撒手人寰,可想而知,王滿奎一家遭受的是怎樣沉痛的打擊。
多年後,直到昔日一同插隊米脂縣的知青們歡聚一堂,羅春平才得知這個噩耗,也就有了開篇提到的那一幕。
結語
相傳,羅春平得知實情後始終活在悔恨之中,後來的他並沒有組建家庭,還將自己的過往經歷寫成了一部自傳,在那本書中,他誠懇地表達著自己對王美麗及王家人的愧疚,可惜的是,無論怎樣的懺悔都挽回不了悲劇的發生。
可在很多理性的人們看來,即便羅春平當年同意了這門婚事,兩個人也不見得會幸福,原因恰恰是各自的見地與眼界不同。
在知青下鄉那特殊的歲月中,王家人的確給了羅春平難得的慰藉和溫暖,可他內心渴望的終究是城鎮生活,即便王家人質樸的鄉村生活再溫馨,也抵不過這個現實。
除此之外,羅春平和王美麗的各自成長經歷也存在著天壤之別,即便結婚也不見得會有多少共同語言,無論留在鄉下還是回到城裡生活,這段婚姻也很難結出甜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