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
常言道「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如果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拆解人賺錢的目的和意義的話,大概可以窺探人們努力賺錢背後不同層次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
1、從生理需求層面: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住房和醫療保健等,需要經濟支持來滿足。這也是最核心最本質最基礎的需求,不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到農業社會、資本社會或共產社會,都是在努力解決這些最基礎的需求保障。有了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才確保人們有精力去創造藝術和科技。
生存,活下來
2、從安全需求層面:成年人的安全感來自於口袋裡的錢和銀行卡的餘額,錢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再只是一種生存元素,也已經上升到了精神的慰藉。有錢,就不怕分手;有錢,就不怕失業;有錢,就可以面臨和承擔各類風險······。錢,已經成了一種安全感的直接體現。
金錢,就是底氣
3、從社交需求層面:人是群居動物,家庭、社會、國家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到一起的。所以,人的一生都是在面對和處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在家的親子關係、到學習的師生同學關係、到公司的職場關係、到社會的供需關係······,不同的關係對應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心態和智慧去處理。但,所有的關係都無法脫離金錢這一個因素。賺錢,確實可以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品質,可以給子女更好的教育,可以請朋友吃更好的大餐,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甚至為國家做出一份貢獻等等,金錢都可以起到積極的貢獻。
因你,不同
4、從尊重需求層面:人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被看到被認可。而,現實社會最簡單和最直接的評判成功的指標,就是擁有財富的多少。通過賺錢,個人可以獲得經濟上的獨立和自主性,提高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而且,除了金錢帶來的直接精神體驗,通過金錢布施,可以幫助更多人解決迫切的問題、成就更多的人實現人生價值,以此帶來的精神體驗,更為濃厚。
鮮花、掌聲
5、從自我實現需求層面:一方面在以金錢為階段目標而達到財富目標時,所帶來的愉悅體驗是一種自我實現的肯定;另一方面,通過金錢去實現人生的其他理想,諸如旅行、教育、慈善、公益等,藉助金錢的槓桿不斷去實現人生的更多更廣闊的價值,也是金錢的意義。
超越,自己
總之,不論從哪個層面來看,金錢都有它特定的意義。但,仔細思考便也不難發現,不論在哪個層面,金錢都只是在實現這個層面需求的工具和途徑,而非最終目的。
此外,拋開個人需求從社會層面來看,金錢也是社會形態維繫的關鍵元素,因為有了賺錢和金錢的流動,才創造了社會的秩序,才促就了360行不同的行業,推動社會活動,刺激產業發展和就業增加,這也是金錢的社會價值。
那麼,是不是擁有足夠的錢,人生就圓滿了,就富足了?答案是「NO」。
人生富足的定義因個人觀點和價值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可以適用於所有人。對於一些人來說,金錢富足就是擁有了一切,而對另一些人來說,精神富足可能更重要,意味著擁有內心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自在,人生
金錢富足通常可以提供舒適的生活、物質享受以及滿足基本需求的能力。然而,金錢富足並不一定帶來長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研究發現,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金錢對幸福感的影響遞減,並且其他因素(如感情、人際關係、自我實現等)對幸福感的影響更加重要。
精神富足則是指內心的滿足感、個人成長和追求目標的能力。它包括情感上的滿足、人際關係的良好、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及對自我意義和目標的認知。精神富足可以增強個人的幸福感、自我滿足感和整體的生活質量。
富貴雙修
至於哪個更重要或者更有意義,這需要在個人追求中找到平衡。不同人有不同的平衡點,但整體來說在追求財富和物質富足的同時,也要關注精神富足,培養個人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追求個人自我實現的目標。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平衡金錢富足和精神富足,以實現全面的富足感。
懂得使用金錢,是人生必備的一項技能。用錢,而不陷於金錢。有所求,有所愛,運用金錢去放大所求所愛更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