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作者:洞見yy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關於李白一生足跡的視頻,讓無數網友為之動容。
有人感慨,現在飛機高鐵如此便利,自己去過的地方不過屈指可數。
而從前,書信遠,車馬慢,李白的足跡卻遍布大半個中國。
可以說,他一生都行走在路上,總路程超過十萬里。
究其原因,是他那顆浪漫自由的心,不斷驅動著他向外求索。
只有在路上,他躁動的靈魂,方能得到片刻的安歇。
他走過山川湖海,見過大漠孤煙,嘗過悲歡離合,也經歷過生離死別。
李白看似逍遙自在的背後,也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但哪怕是最難熬的時候,他寫下的詩篇中,也不見一絲的抱怨和苦悶。
他繡口一吐,字裡行間皆是昂揚與豁達。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李白的腳步,一起去感受他那坎坷卻瀟洒的一生吧。
1
關於低谷
公元744年,在長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其一)》
公元744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
唐玄宗十分欣賞他的詩作,在朝堂上對他大加讚賞。
那段日子,李白春風得意,他命寵臣高力士為自己脫鞋,讓貴妃給自己研磨。
誰知他狂傲的舉動,早已引起了很多同僚的不滿。
他們不僅排擠他、嘲諷他,還時常在皇帝面前污衊他。
漸漸地,李白受到了皇帝的冷落。
心情鬱悶的他,開始整日整日的飲酒。
大醉之後便不顧場合,一邊肆意吟詩高歌,一邊明裡暗裡痛罵奸臣。
李白旁若無人地發酒瘋,攪得宮中雞犬不寧。
最終,皇帝把他「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離開長安那天,長亭外,古道邊,眾多好友為他送行。
他們擔心他想不開,自暴自棄。
哪知李白放聲大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隨後便一人一騎,飛馳而走,遊歷四方去了。
人這一生,就如同江河海潮,有高潮,也必定有低谷。
我們身處其中,無論是春風得意,還是失意沮喪,都是常有的事。
但你若始終執迷於一時一刻的得失,只會讓自己沉陷於失意中無法自拔。
就如《警世恆言》 所云:「人有逆天之時,天無絕人之路。」
上天給你關上一道門,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
越在低谷,越要努力奔跑。
只需熬過逆境,便能錘鍊出更為強大的本領,在困苦中乘風破浪,逆風翻盤。
2
關於離別
公元745年,在魯郡。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離開長安後,一路向東遊歷到洛陽。
在一間小小的酒肆,他跟杜甫相遇了。
他們一個剛剛被趕出長安,一個不久前才科舉落榜。
失意的兩人一見如故,他們把酒言歡,對吟詩詞,有說不完的話。
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一起同游開封,登琴台,渡黃河。
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等到兩人游完魯郡,他們也到了該分別的時候。
在東石門外,李白沒有過多的傷感,而是拉著杜甫互訴衷腸。
最後李白高念道: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一切盡在酒中,兩人相視而笑,各自離去。
就像韓寒在《後會無期》中說的:
每一次告別,最好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即便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即便是最後一眼。
人生聚散,本來平常。
生命里的那些人來了又走了,有多少能陪著我們一直走下去呢?
既然註定要離別,不如用力地過好在一起的當下。
痛快地暢飲,放肆地說笑,縱情地作詩。
離別無需傷感,簡單的祝福,就是對情誼最長久的溫存。
3
關於心態
公元752年,在嵩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
公元752年,李白來到嵩山腳下,此時,距離他被賜金放還已過去了八年。
八年來,李白仍想建功立業,可是又無用武之地。
52歲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間,放浪於形骸之外。
偶有一天,他遇見了經年未見的老友岑勛和元丹丘。
三人當即決定置酒高會,暢敘幽情。
一開始李白還沉浸在失意的情緒之中。
但喝到興緻處,他一掃先前的陰霾,高唱道: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時間就如黃河那般,奔流到海不再回頭;
人生苦短,須臾間,便從青蔥少年老到滿頭白髮。
既然如此,與其自尋煩惱,不如樂在當下。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看開一點,豁達一點,樂觀一點。
畢竟,沒有誰的一生,永遠歡聲笑語,永遠陽光朗月相隨。
若是一遇到困境,就將自己放在沮喪的陰霾中,人生就會錯失很多風景。
只有敞開心扉,著眼當下,才能透過生活的苦悶,品味出人生的小確幸。
4
關於遺憾
公元753年,在宣州。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這一年,李白行至宣州,遇見了故友李雲。
剛一見面,李雲白髮蒼蒼,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就讓李白大吃一驚。
原來李雲本是監察御史,在朝堂之上,頗有地位。
但他為人耿直剛正,對官場的一些小手段向來不屑一顧。
久而久之,朝廷中人都排擠他,打壓他。
數年間,他多次遭人陷害,最終被貶到宣州,一下子從朝廷重臣淪為了地方小吏。
巨大的落差,使他每每想到自己渺茫的仕途,心中便遺憾萬分,後悔自己過去不懂世故。
他每天茶不思,飯不想,整日憂愁滿面。
李白見此情景,便與他相約一同前往謝朓樓遊玩。
登上樓閣,極目遠眺,他們看見遠方的江水奔騰而過。
李白勸慰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這滾滾江水向東而去,任你如何努力也截不斷它。
我們借酒消愁,放不下遺憾,跟抽刀斷水又有什麼兩樣呢?
李雲聽後豁然開朗,拍手稱快。
人生就是如此,面對過去的遺憾,你若死死揪住不放,只能讓自己越活越累。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里說: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越是道路坎坷,越要有翻篇的格局。
該放下的放下,該釋懷的釋懷。
將前塵往事擲於腦後,才能一身輕鬆地開啟新的生活。
5
關於孤獨
公元761年,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安史之亂過後,60歲的李白再次來到宣州。
昔日在此縱酒論詩的朋友們,在戰亂中顛沛流離,不知所蹤。
此時的他身體狀態很差,也沒有了曾經的無限精力。
他獨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
一時之間,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
他深深嘆道: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徒留幾片白雲在偌大的天空中孤零零地飄蕩。
可當他環顧四周,山中景色如詩如畫,他一下子沉醉了進去。
是啊,即便人生獨行,可也有白雲相伴,山川相陪。
這一刻,他的凄涼之意頓消全無,反而內心有了滿滿的充實感。
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我們不善於獨處。
因為獨處不是孤獨,而是一種能力。
喜歡熱鬧的人,每天汲汲於社交,久而久之就會被同化,最終喪失自我。
當人群散去,他們只會倍感空虛與痛苦。
而獨處則不一樣,這類人內心豐盈,他們心中自有一方天地。
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更能靜下心來賞玩身邊的景色,窺視真實的內心。
你始終要明白,人生就是一個人的旅程。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苦,只能一個人吃;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學會獨處,你才有時間傾聽內心的聲音,認清自己。
當你拋開一切外界干擾,自然能回歸真實的自我,獲得精神上的充盈。
▽
李白這一生,走過千山萬水,嘗過百般滋味。
他好友遍天下,卻身無立足之地,只能四處漂泊,最終客死他鄉。
很多人都說他是「謫仙人」,活得瀟洒,無所拘束。
卻沒有人懂他背後的孤獨與凄涼。
如果你順著他的足跡,仔細閱讀他的詩篇,就能從中獲得很多關於人生的思考與啟發。
這些所得,足以讓迷茫者從無常中看到前行的路;
讓悲觀者從孤獨中找到渡己的船。
當你讀懂了李白,你就明白了人生的無常、孤獨和命運。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