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發現、勸導:懸崖邊的勸生之戰

2023年04月28日22:30:19 情感 7737

極目新聞記者 周浩 謝茂

4月20日,三名年輕人在四川德陽什邡市一處林場內選擇了服毒自殺。

「如果能早點得知,或許能阻止他們走向死亡。」「網路勸生者」徐世海嘆道,4月中旬,網上就出現了「四川成團,有沒有人一起」的「自殺邀約」,遺憾的是,儘管他和志願者多方打聽,卻沒有任何消息。

在他看來,輕生者在掙扎猶豫時,是可能會發出「求救信號」的,如果能「截獲」這些信號,或許就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網路,成為部分輕生者「約死」的渠道,勸生者們也利用網路「掩護」,發現、干預、幫助輕生者。

和徐世海一般在網路勸生的,還有很多。勸生者們有的是自己經歷過苦難,希望為別人「撐傘」,有人希望自己的技術能幫到人。而他們,也希望有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聊天群里相約「重啟」

據4月24日四川德陽什邡警方通報,20日下午,3名年輕男女由外地到達什邡市鎣華鎮某地後,在林場深處服毒自殺身亡。

「非常可惜,沒有提前找到他們的信息。」4月27日,「網路勸生者」徐世海嘆氣道。4月中旬,曾有一位有關注自殺話題的孩子收到了一則模糊的邀約,大致為「四川成團,有沒有人一起」,好在孩子家長發現了蛛絲馬跡,阻止了孩子,並將這則消息告知了他。

徐世海說,在一些約死群聊,某地成團,往往就是「自殺邀約」。但遺憾的是,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線索,儘管他和志願者多方打聽,但這次卻沒有結果。

沒過多久,徐世海就看到3人在什邡一處林場服毒自殺的新聞。他不敢肯定上述的邀約和這件事有關聯,但他想,如果能提前多找到一些信息,或許能阻止3名年輕人的逝去。

潛伏、發現、勸導:懸崖邊的勸生之戰 - 天天要聞

警情通報

幾年前,徐世海的兒子自殺身亡,遺言也沒有留下。徐世海整理兒子生前社交賬號時發現,兒子的自殺或許不是毫無徵兆,兒子曾在網路群聊中關注著死亡的話題,傾訴著自己的苦惱,但他都未能提前得知。於是,他開始成為一名「網路勸生者」,藏匿在「約死群」中,幫助一個個想要輕生的人,避免悲劇重演。

徐世海觀察發現,「約死群」的形成,往往是年輕人們在某一大群內有共同吐槽話題,隨後再組建小群,而當小群內部分人的自殺情緒產生共鳴後,就會形成「約死群」,這個時候往往已經是在討論死亡方式、地點等信息了,很難再加入。即使被舉報封禁,又能重新在其他群聊內聚集。

越接觸這些「約死群」,徐世海越覺得觸目驚心。「有的孩子對死亡根本沒有清晰的認知,他們認為死了會在平行世界重生,所以,他們也會把死稱作重啟。」徐世海說,更令他擔心的是,原本處在搖擺階段的年輕人,會因為其他人的慫恿或共鳴,而堅定想死的想法,「他們的生死,可能就只相差一句話,勸生則生,勸死則死。」

「勸生是門技術活」

慢慢地,徐世海開始主動干預,他希望能通過網路獲取輕生者的「求救信號」,傾聽輕生者的苦悶,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剛開始,徐世海總是因為發言過於「正能量」而被踢出,隨著時間推移,他慢慢把准了「脈搏」,開始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會主動在群里呼叫管理員,「把這個天天講道理的踢出去。」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加專業,2021年,徐世海去考了心理諮詢師考試。

徐世海偽裝成青少年,「潛水」在一個群聊里時,發現一位群成員情緒激烈,想死的念頭很直白。為了能和他溝通,徐世海給他留言說,自己比他年紀還小,現在也很不開心,但總是沒有勇氣尋死,能不能帶帶他。

徐世海說,他和這位群成員互加好友後,他先向對方吐槽。沒想到吐槽完後,對方還反過來勸他。建立信任後,兩人的溝通也開始順暢起來,最終男孩回歸到了正常生活之中。

「勸生是門技術活,如果講大道理立馬就被拉黑。」徐世海說,勸別人最重要的是要感同身受。他會和輕生者聊生活,講起自己的糗事,傾聽對方的煩惱,甚至可以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有了信任基礎,他即使被「識破」或主動告知自己的真實身份,也不會再出現無法交流的情況。有時候,他甚至會主動揭開傷疤,提及自己兒子的去世。

但有的時候情況緊急,留給徐世海的時間不足以支撐他慢慢建立信任。徐世海回憶,曾有個男孩給他發了一段拿著農藥的視頻,說自己打算喝葯自殺。徐世海只能告訴男孩,打開瓶蓋聞一聞,「你看受得了這個味道嗎?」同時,他告訴男孩,農藥會給他帶來無盡的痛苦,還會耗盡家財,苦勸之後,最終男孩放下了藥瓶。

潛伏、發現、勸導:懸崖邊的勸生之戰 - 天天要聞

徐世海

從輕生者到「北極星」

王文傑(化名)在中學時期曾遭遇校園暴力,在低落和痛苦中度日。但當他走出來後,他選擇了為他人「撐傘」。上了大學後,他先是成為反校園暴力志願者。後被徐世海卧底「約死群」勸生的事迹觸動,他在去年年底也成了一名「網路勸生者」。

王文傑和十幾個志願者們成立一個網路勸生團體,起名「繁星救援隊」,希望他們能像星星一樣,成為黑夜裡微弱但堅定的光。他們彼此分工,有人負責宣傳,有人負責心理疏導,也有人和他一起潛伏救援。

王文傑曾和隊友通過熱心網友舉報,卧底進一個六年級女孩創立的「約死群」,一步步和女孩取得聯繫。他們慢慢了解到,女孩遭受校園暴力,覺得生活無望,每天都想跳樓。王文傑和幾名隊員輪流陪女孩聊天,聊她感興趣的話題,逗她開心。他們還會給女孩介紹死亡的概念,經過一周多的溝通,女孩的情況逐漸好轉。

21歲的小雯(化名)也曾險些走上自殺的不歸路。小雯出生在四川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離異後隨母親生活,但母親對她動輒打罵。窒息的家庭氛圍,讓她不敢和別人交流,她還遭受過校園暴力,一度處在抑鬱邊緣,甚至在初中時跑出門準備買一瓶老鼠藥結束一生。好在老闆看她年紀小,拒絕賣給她。在外婆、同學的幫助下,小雯逐漸變得樂觀積極。

小雯告訴記者,她並不恨自己的母親和傷害過自己的人,也不會覺得自己很慘,「是那些過往成就了如今的我,經歷過生活苦難的人,最知道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愛和溫暖。」

20歲時,小雯選擇成為「樹洞行動救援團(下稱樹洞救援)」志願者。她想,自己經歷過這些事,能夠更好理解別人。

「你還好嗎?」這是小雯在接觸輕生者時常用的開場白,她覺得雖然這只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問候,但有可能在他們死水般的心湖漾起波瀾。

小雯曾遇到了一位和她有相似經歷的女生小玲(化名),大專生,和她在同一城市,但身患抑鬱症且需要藥物控制。小雯看到其在網路發布的輕生信息後,決定和她聊一聊。一聊,就是近一年。

從聊天中,小雯得知,小玲不僅受到抑鬱症的困擾,身邊的人也不理解,甚至打擊她,讓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她總是哭,總覺得是自己哪裡沒做好。」

一次偶然間,小雯在學校看見了一位盲人女孩,下雨天拿著盲杖帶著吉他走向教學樓,小雯拍下了盲人女孩的背影,並發給了小玲。小雯說,這張照片讓她們倆都十分觸動。小玲還告訴她,自己把這張照片保存下來了,自己堅持不下去時就拿出來看看。

從小玲後來的分享中,小雯欣慰地了解到,小玲的藥量在逐漸減少,生活走上了正軌,此後,她也從未提起過自殺的想法。

不久前,小玲還告訴她,自己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並給她發來了感謝的話:「你就是我的北極星,不論天空再怎麼黑暗,只要找到了北極星,就能辨明方向。」

「沉默的老人」問題更嚴重

如今,「約死群」變得更加隱秘,甚至用各種詞語規避平台監控風險。但徐世海依然奔波在勸生的路上。

徐世海認為,輕生者的留言,很有可能就是對方在向外界傳遞求救信號,如果能看到信號並給予幫助,就可能挽救一個人。而他同輕生者交流時,除非情況緊急,他會避免問起對方的姓名、住址等信息,防止對方抵觸,「我對他們來說是陌生人,他們向我傾訴,不會泄露秘密,反而對打開心結有好處。」

而小雯所在的「樹洞行動救援團」則通過運用ai演算法,篩選網路上有自殺傾向者,由志願者主動干預,暫緩輕生者的腳步。

該團隊的創始人是黃智生,他是深蘭科學院醫學知識圖譜首席科學家、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人工智慧系終身教授。黃智生介紹,樹洞救援自2018年以來,已進行了約6000次的救援,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暫緩了自殺。他們在度過「至暗時刻」後,會有明顯改變,甚至有輕生者後來成了幫助別人的志願者。但不可避免的是,仍會有極小部分輕生者自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黃智生告訴記者,生死對一個人來說是天大的事,一個人形成自殺的想法很可能是經過長期思考的,但死亡並不一定是當時的最優解,就比如深夜做的決定,白天很可能就自己推翻了。干預就是幫助對方「暫緩腳步」,不要輕易選擇不可逆的死亡。

在黃智生看來,成功阻止一次自殺,只能說是暫緩危機,因為無法完全保證當事人今後的狀況,干預自殺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干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陪伴,且陪伴是長期的,經常需要三四個月,甚至會長達三四年。即使團隊已經有約700名志願者,但力量仍顯得十分有限。另據深蘭科學院數據研究顯示,相較於有著更為強烈的網路表達慾望的年輕人,大多數老年人沒有網路傾訴的意願,他們的自殺數量更大、問題更嚴重。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力量幫助到輕生者,不僅是在網路留言的年輕人,還有沉默的老人。

徐世海說,雖然他在勸阻輕生者,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拯救別人,而是給輕生者提供幫助,在他們需要幫忙時拉一把。但他和志願者們的力量有限,需要全社會參與進來,「加強生命安全教育刻不容緩。」

(來源:極目新聞)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