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2022年12月19日23:15:10 情感 1119

我是子藍,一名93年自由撰稿人。點擊右上方「關注」,讓我持續為你分享【寫作運營】與【女性成長】乾貨。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後,人生並沒有因此變容易,反而愈發艱難了。

除了要應對生存難題:不情不願上班,想方設法賺錢;還要面對心理上的許多難題,如迷茫、焦慮、孤獨等。

原生家庭比較糟糕的,就更難了。內心會像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裡面裝滿各種衝突和掙扎,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深深懷疑。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因為我就從這樣的狀態走過來的。

我生在一個父親脾氣暴戾、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的可怕性情,就像《沉迷的病人》裡面描寫的那樣:

「我父親總是莫名其妙地發脾氣,讓人捉摸不透,無論多麼平和的情境,都能被他變成危險的雷區……


他只要一聲怒吼,整個房子都會顫抖。我會嚇得趕緊上樓,躲進自己的房間,一頭鑽到床底下。」


當然,我並不是在怪罪原生家庭而模糊自己的責任。恰好相反,我想藉此說明,成年後「自我改變」的重要性。

總之,小時候動蕩不安的生長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滋生了伴隨我二十多年的恐懼和焦慮,同時也極大地加重了我的敏感、自卑與不安全感。

這讓我成年後的生活,無論是工作、交友還是感情,都變得比一般人艱難很多。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為了進行自我救贖,26歲那年我堅定地開啟了自學「心理學」之路。

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如饑似渴讀了大量這方面主題的書籍,寫了很多篇書評,也付費去體驗過「昂貴」的心理諮詢

我永遠感激自己下的這個決心。因為我知道,從此以後,我的人生質量不一樣了。

因此,結合我的親身經歷,今天想和你分享,在學習心理學過程中,五本對我影響特別大的書籍。

如果你有著和我相似的經歷,那麼請相信我:

當你讀懂了這五本書,並且願意去執行裡面的理念,你的精神內核會越來越穩定、自洽。

★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如果說人的一生只能擁有一本書,那麼我必定選擇這一本。

第一次讀這本書,我並不覺得有多麼的驚艷,只是當初正處抑鬱的漩渦里,書中有句話引起了我的認知震撼:

「在意識層面,他們不知道舊時的自我需要調整和變更,但在潛意識層面上,他們已經開始了放棄與成長的過程。」

再後來,當我遇到想不通的人生問題,就會不斷地反覆讀這本書,越讀越清醒,才發覺這本書的珍貴之處。

作者非常誠懇,他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但是,如果你能真正理解並且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你就會釋然並且超越。

因此,當我們身處人生低谷的時候,我們要記住:不必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命苦,別搞得「彷彿人生本來就應該舒適又順利似的。」

其次,這本書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也是影響我最大的兩個部分,分別探索了什麼是「自律與愛」,以及我們該如何去做,需要遵循什麼原則。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在小紅書上我們經常刷到一些關於「自律」的筆記,其實在我看來,看1000篇這樣的乾貨,都不如好好理解書里關於「自律」的定義:

「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主動,反面是被動;積極,反面是消極;承受痛苦,反面是避苦趨樂;解決問題,反面是逃避問題。

如果你目前的狀態經常是處在反面的,你再怎麼假裝努力,結果都是在自欺欺人。

而一個人之所以能做到自律,它背後的原動力是愛。

作者給「愛」下了一個讓我特別感動、也特別醍醐灌頂的定義: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所以當你愛著一個人,讓自己變得更好,是一種責任。

(by:說起自己最喜歡的書,想要表達的東西似乎有點多~但是我更希望可以的話,你能親自去讀這本書,吸收對心智成熟不一樣的養料。)

★第二本:《為何家會傷人》

作者:武志紅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我曾經在國內比較大型的情感諮詢機構工作過差不多5個月的時間。(哈哈,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

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我開始近距離接觸到心理諮詢,而也是在那時開始讀武志紅老師的書。

這本書是武志紅老師早期的代表作,引發過很多不同的議論聲音。

有人說,魯迅寫的是當年吃人的社會,而武志紅寫的是當下吃人的家庭。

在這裡我只想談談我的感受。

正是因為當時讀了這本書,我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原來存在這麼多問題,那些晦澀黑暗的、從不被正視的問題,帶來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且可怕。

而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一個家庭裡面的成員們假裝看不見就自動消失,它會一直存在,藏進你的性格,行為,潛意識……並且悄然無聲進行代際相傳。

結果是,不僅影響你自己的命運,也會影響你的孩子的孩子……只要不被重視並加以解決,這個負面影響就可能一直被傳承下去。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人生中第一次對「家庭系統」的認知。從那時候開始,我很清醒地知道:

我需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內心創傷,看見父母對我的性格和觀念上的消極影響,並且努力想辦法消除這些影響,堅決不要把這些問題留給下一代。

這是對自己也是對將來的孩子最起碼的負責和擔當。

★第三本:《熱鍋上的家庭

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 / 卡爾·惠特克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這是一本在當時超出我的認知範疇的書籍,讀完它以後,我在內心暗自想:何其有幸遇到這樣的書!!!

那時,我和老公剛剛領完證。可是我並沒有沉溺在新婚的甜蜜期當中,因為領證前我們已經開始了同居的生活。

反而領證以後,我對於今後兩個人如何融合在一起成長,又該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的問題,陷入了深深的驚慌當中。

比如去年,我們的感情就遭遇到過很大的挑戰。

他和朋友自主創業,有一家小公司。婚後有段時間,他非常期待我可以做他認為能賺錢的項目,因為他覺得我折騰自由職業這麼久,都濺不起什麼水花,浪費了太多寶貴的時間。

可當時,我並不想放棄自己手裡喜歡的事情,然而最終能做成什麼樣心裡又沒底。於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那段時間,我們的關變得異常緊張。理智上,我覺得自己需要適當妥協,這對維持我們的感情有利。

可在情感上,我很清楚,自己並不情願。

於是我開始嚴重焦慮,感覺「自我」慢慢被吞噬了,我對這樣的關係很迷惑,很痛苦。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我正好讀到這本書,它解開了我對於年輕婚姻的許多困惑。書里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

「如果有任何一個離婚的種子是在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這個人還沒形成獨立的自我之前,便一頭栽進婚姻這件事。」

我必須承認,在結婚前我根本沒有深入想過「個體獨立」這件事,也從沒去思考,一個人的自我還沒獨立,還沒探索完畢就走進婚姻,會給婚姻帶來多大的隱患。

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此。

直到今天,我依然走在探索自我以及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婚姻已經不能再對我構成任何精神束縛。

★第四本:《愛的藝術

作者:弗洛姆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愛,也教會了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一個人。

你相信嗎?在生活中,雖然「愛」這個字被我們使用的頻率很高,可是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什麼才是「愛」,更多的是仗著「愛」的名義讓兩個人陷入無盡的內耗當中。

特別是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足夠安全的孩子,很容易在親密關係里糾纏不清,患得患失。

待在情感諮詢行業裡面的那段時間,我當時每天都要接很多通客戶的諮詢電話,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線接待經歷,讓我更加觸碰到真實的世界。

原來在現實生活中,被感情困擾的人群如此之龐大,有大齡單身多次戀愛沒結果的、有在婚姻里出現重重問題的、有出軌和被出軌的……

我聽著她們訴說內心的痛苦,經過學習後知道,大部分被情感問題所困的人,核心原因在於情感認知水平比較低,對「愛」的本質缺乏理解。

弗洛姆說:「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而不願當成愛的問題,即不願當成一個愛的能力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愛就是如何被愛,如何惹人愛。」

所以,當我經常會聽到客戶電話的那一頭,歇斯底里地喊:「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他這樣做根本就不愛我……」的時候,我總在想:

也許,當一個人學會如何去愛對方而不是一味想著讓對方如何愛自己的時候,TA才具備了最基本的愛的能力。

這本書裡面的很多觀點,讓原本同樣情感認知低下的我,逐漸轉變成了如今在感情裡面還算比較理性和合格的狀態,也有了不斷反思自己在感情中的行為的能力。

你不妨也去試一試。

★第五本:《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最後一本,這本書實在太暢銷了,想必不用多介紹,大家都很熟悉啦。

不過,我想強調的是,這本書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行動的。

因為這是一本關於個體心理學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的行動指南的書,也是一本關於「勇氣」的書。

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上比較敏感、容易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感覺到內心不自由、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本書都能解決,而且答案是一針見血的。

當我接觸到這本書以後,我便一口氣幾乎把市面上關於阿德勒本人或非本人寫的著作都買下來了。因為他的「強者」理念,讓我看到了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希望。

他總是反覆強調,人人皆可改變,無論你過去的經歷如何,你都能通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你缺的只是勇氣的問題。

同時,我還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TA自己。而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恰恰在於接納真實的自己。」

當一個人接納了真實的自己的時候,自由就會從心底升騰而起。

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比較自如地做自己,而不是去笨手笨腳去「扮演」一個不像他自己的角色。

這樣的人,內心便是自由的。

如果你想深入學習阿德勒的心理學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入門書籍。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感到迷茫、抑鬱、焦慮,一定要讀這5本心理學書 - 天天要聞

寫在最後:

最近看到一句話,非常感同身受:「人要是能活兩次就好了,一次用來聽話,一次用來反抗。」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能回到小時候,我一定不會再逆來順受,而是勇敢站出來保護自己,哪怕力量再薄弱。

我會對當時擔驚受怕的自己說:「只要沒經過你的允許,就沒有人可以傷害到你!」

當然,人是不可能活兩次的。所以,趁著還年輕,鼓起勇氣,好好改變自己吧。希望我們無論曾經受過什麼傷,最終都能成為一個內核穩定且幸福的人!

作者介紹:

子藍,93年出身農村的女孩|勇敢辭掉月薪五位數的全職工作,開啟自由撰稿之路。分享寫作乾貨|讀書精進,以及走心的成長感悟。

如果今天的原創內容有啟發到你,還希望你順手點個贊吖~你小小的點贊永遠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謝謝你。♥️

也非常期待你關注@子藍的小宇宙 讓我們在文字的世界裡相遇,相知,成為好朋友~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