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餘生,你一定要狠狠地存錢

2022年12月11日22:11:03 情感 1230

聽過一句扎心的話:

曾經覺得談錢傷感情,中年以後才知道,沒錢更傷感情。

曾經視金錢為糞土,沒錢會被認為一無是處。

越長大,對這句話體會越深刻。

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兒女要撫育,身體機能開始滑坡,經濟壓力陡然增大。

有錢和沒錢,真的是天壤之別。

作家三毛說的好:「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兜里有錢,卡里有數,實在是太重要了。


01


錢,永遠不夠花

最近看電視劇《沒有工作的一年》,對主人公何雨的遭遇,印象深刻。

她在上海工作了十幾年,卻因為不滿公司調崗,一朝失業。

何雨本以為,憑藉這些年攢下的存款,可以順利渡過待業期。

不曾想,短短几個月內,她的理財項目就虧了一大筆,減掉借給朋友的錢,卡里的餘額,只剩6萬。

何雨算了下,車貸2萬,再減掉社保、房租、水電費,這些錢半年之內根本不夠花。

為了掙錢,何雨只能到處面試,甚至大半夜去擺地攤賺錢。

等她好不容易還上了車貸,母親又被查出患上惡性腫瘤。

醫院催促何雨,在2天之內,把16萬手術費補齊。

可何雨哪有這麼多存款?她只能把車賣了,七拼八湊地借錢。

得知母親後續還要做化療,費用還不是個小數目,何雨崩潰得在樓梯間大哭。

有錢時,覺得什麼都無所謂,遇到意外,才發現沒錢真的舉步維艱。

生一場病,就能體會花錢如流水的無奈;

負一次債,就能明白低頭四處借錢的心酸。

知乎上有個問題:

如果突然失業,你的存款能維持多久?

有人說,估計就2年吧,房貸+育兒+日常,這些年基本沒存下錢;

有人說,1年不到,家裡老人有慢性病,每個月的開支都數以萬計;

有人說,頂多1個月,信用卡、車貸、花唄加起來,都能給人整崩潰。

沒錢的苦,吃一次就夠了。

尤其是中年人,日常開支、車貸房貸、家人健康、應對意外……處處都要花錢。

沒有人希望在意外發生時,連吃飯住房、家人健康都保不住;

也沒有人希望在困窘之時,被逼到絕路,沒有翻身的機會。

有句話說的好:

人生中80%的困難,都可以用錢來解決,而剩下的20%,也可以用錢來緩解。


年輕時信奉快樂至上,總覺得談錢很土很庸俗。

等長大後碰了釘子、摔了跟頭,才知道銀行卡上的餘額,真的能治好成年人的一切矯情。



02


存錢不會暴富,但真的有用


網友@努力攢錢的二花曾說過自己的經歷。

2020年,她和家人剛買完房,就遭遇了降薪,連續3個月,收入只有三四千。

可她們家光房貸就有7500,這點收入,根本不夠用。

她一個在北京的朋友,因為停工停薪,家裡都窮得揭不開鍋了。

她看著手頭的存款一天天減少,心裡也怵得慌。

有了這次經歷後,大家都不敢亂花錢了。

二花不止一次跟家人說,非剛需的開支,能少花就少花。

所以這2年,大家存錢存得特別努力。

最近,家裡的收入再次受到影響。

但大家已經沒有之前那麼慌了,畢竟手裡有了50萬的存款,還能撐一段時間。

二花說:

「存錢當然不是為了不花錢,而是在遇到萬一的情況時,有錢可花。

遇到經濟不好,或者沒有收入了,我們才能有錢吃飯、有錢還貸,關鍵時候,還能保命。

當聽說這段時間,很多人因為失業,生活都變得困難時,我真的很感謝自己有努力存錢。」


在餘生,你一定要狠狠地存錢 - 天天要聞


生活並非一帆風順,遭遇打擊時,有些人的生活被迫按下暫停鍵,但也有人很快恢復如常。


差別在哪?


就在於手頭的存款數。


有錢,意味著意外來臨時,還能抵禦風險,生活有保障;


沒錢,則意味著遭遇變故時,只能被生活風浪卷著走,沒有一點選擇權。


在充滿不確定的當下,手有餘糧,心才不慌。


正如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說的:


人追求的當然不全是財富,但至少要有足以維持尊嚴的生活,使自己能不受阻撓地工作,能夠慷慨,能夠爽朗,能夠獨立。


那些一點一滴攢下的,何止是錢,更是生活的選擇權。


看到卡上的數字蹭蹭上漲,心裡的安全感,才會增加。



03


慾望降級,幸福才能升級


曾看過一位網友的留言,她把自己的管錢經歷,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剛工作的2-3年,不做計劃,沒有存款,只知道四處旅遊,胡吃海喝;


第二個階段,當了房奴,開始攢錢裝修、買車位,最誇張的時候,每天一盤炒素菜配白米飯,日子過得緊巴巴;


第三個階段,生了孩子,有了憂患意識,每月定期存款,吃穿住行樣樣從簡。


這位網友說,習慣極簡生活後,她早把珠寶豪車都看淡,覺得有房有車有家,已經非常幸福。


很多人總以為省錢意味著節衣縮食,每天過得摳門且委屈,其實並不盡然。


看過一個幸福公式幸福=能力÷慾望。


在賺錢能力不變的基礎上,給消費欲「降級」,一樣可以實現財務幸福。


那麼,怎樣削減消費慾望,實現快樂存錢呢?


給大家3點建議:


1.強制儲蓄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嘗試過「儲蓄」,但因為沒有採取「強制」的手段,所以往往都會堅持不下去。


想做到強制儲蓄,其實可以藉助一些小工具來實現。


比如設置支付寶的螞蟻星願,每個月自動扣一定數額的錢存起來,簡單快捷;


或者設置「筆筆攢」的數額,每買一次東西,都會從卡上扣一筆錢到餘額寶,久而久之,也會存下一筆不小的數目。


2.不要衝動消費


遇到一些促銷活動,很多人都會忍不住瘋狂剁手,以至於最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怎麼辦呢?


可以給自己的購買行為設置一個「緩衝期」,延遲消費,不要衝動。


喜歡什麼東西,可以先放在購物車,隔段時間再來看看,你是否真的想買它;


或者給自己定「淘寶預算」,比如每個月用1000元,用完即止,這樣買東西之前,都會反覆權衡。


3.制定理財計劃


存不下錢的一大原因,就是不懂資金分配,以至於家庭收支混亂,打理時毫無頭緒。


其實網上很多有趣且科學的理財方法,可供選擇。


比如1234存錢法:


10%的錢用於3到6個月內的生活開銷;


20%的錢用於購置保險,抵禦意外和疾病;


30%的錢可以買股票、基金等,這些高回報的投資,有助於財富的快速增值;


40%的錢,用於儲蓄、國債等穩健理財項目上,實現保本增值。


在餘生,你一定要狠狠地存錢 - 天天要聞


還有333存錢法:


把收入按照儲蓄、生活開銷、投資理財分成三等份,發工資時先存錢,再消費,避免最後存不下錢。



04


網上有個問題:一個人最正確的生活觀是什麼?


很贊同心理諮詢師@唐若說的:


放下面子好好賺錢,如果沒有賺錢的能力,那就控制自己花錢的慾望。


是啊,人生很貴,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別忘了精打細算,努力攢錢。


別輕信什麼消費至上,再光鮮的生活,都不如賬上有錢,更讓人安心;


也別做嘴上說說的空想派,再多自我安慰,也不如卡里有數,來的更實在。


對人生最大的負責,就是隨時留好退路,能夠抵禦風險,保護自己和心愛的人。


哪怕一天只省下幾十塊,但看著卡里的餘額一點點變多,你心中的底氣也會越來越足。


2022年最後一個月,願我們都能埋頭苦幹向錢看,努力賺錢往厚看。


卡里不缺錢,晚上不失眠,心中有光,身邊有人,兜里有錢,幸福快樂,回家過年。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