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之情是否應該去變現

2022年12月08日22:15:26 情感 1498

作為一個文明華夏之邦,身為一個中國人,「孝」字深刻影響著我們。雖然「孝」使我們從小就接受的教育,但是每個人似乎又對其的理解大相徑庭。

前些日子看過一個視頻,大概內容便是父母有七個孩子,父母拆遷時將拆遷款多向老三跟老幺傾斜,原因是老三與老幺跟其他幾個子女相比來說生活更加困難一些,當父母老去,七個子女竟無一人願意承擔老人的養老問題。老三跟老幺不承擔的原因是認為自身家庭條件不好,其他幾個子女更富裕,其他子女不承擔的原因是因為認為父母偏心,沒有一碗水端平。

養育之情是否應該去變現 - 天天要聞

圖片為引用,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


看完這個視頻我感觸頗深,之後遍想說說自己的看法。老三跟老幺,本就承受父母更多的偏愛,父母老了,卻不願意承擔自身的責任,反而說起來自身條件不好,讓其他子女來承擔的混賬話。父母的「偏愛」,沒有換來真心相待,反而因為自身的原因想將老了的「麻煩」推出去。這既不人道,也沒有道理。

其他的五個子女,因為父母的「偏心」不管老去的父母,似乎很「有道理」,甚至視頻下發的評論也評論者「其他五個子女不管就對了,誰讓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要是我在這樣的家裡,我也不管,父母我都不認」。但細想,根本不是如此。先不提生育之恩,防止被有些人用「我也不想被生下來」洗脫自己的問題,那就說說養育吧,朋友給我算過一筆賬,父母從對一個小娃養成成年人需要付出的成本,一天三頓飯,每頓算十元,那每天就是三十元,每年打個折一萬元,十八年也需要十八萬元啊,這還僅僅是吃飯,其他的加在一起就更多了。朋友說的雖然很物化,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他後來還補充了一句「真要有一天有人想不認自己的父母了,把錢都算一算還給父母了,不多,50萬就夠,我也算他有點志氣」。

視頻中的父母沒問題嗎?並不是。想想,七個子女居然連一個人都沒有願意去撫養的,這本身就是這對父母的問題。我這並不是受害者有錯論,而是我確實這樣認為。假如父母從小就能讓子女學會感恩,相信子女就不會在父母老時不管不問,更不會因為一個給的多了,一個給的少了,就開始怨恨,畢竟陌生人給你一瓶水,敢不敢要另算,但你也要說謝謝,難道父母就欠子女的嗎?

我們都大了,可能忘了父母怎麼養育的我們,可能忘了小時候的我們,但我希望我們能時刻懷揣一份感恩之心,能夠在我們父母漸漸老去的時候,陪著他們一起變老。最後祝天下父母,身體健康。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媳婦狠心撇下三姐弟離家,男子氣憤之下引發腦梗,姐弟三人抓鬮決定命運 - 天天要聞

媳婦狠心撇下三姐弟離家,男子氣憤之下引發腦梗,姐弟三人抓鬮決定命運

「爸爸不會又被趕回來吧?上次那人說的可難聽了。」姐弟三人幹活時說起了悄悄話。家裡已經快到了無米下炊的地步,三姐弟自發地擔心起了未來的日子。「聽奶奶說爸爸天生腦血管狹窄,年紀越大越容易出血」「上次把我嚇壞了,要是萬一搶救不及時,我們就再也看不見爸爸了」姐弟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著爸爸的病情,生在這樣的...
有人給52歲單身的堂哥介紹女朋友,家人卻勸他還不如單身到底 - 天天要聞

有人給52歲單身的堂哥介紹女朋友,家人卻勸他還不如單身到底

遲來的春天"楊建國相親成功啦!"廠區大喇叭里播出這則消息時,我正推著二八大杠往家走,不由得停下腳步,心裡五味雜陳。那刺耳的廣播聲傳得老遠,引得路過的工友們紛紛朝我投來好奇的目光。"老趙,你堂哥終於捨得娶媳婦啦?"車間的王師傅扯著嗓門喊道。我
姑姑葬禮剛結束,她兒子就找到表姐:我媽給你的20萬快點給我 - 天天要聞

姑姑葬禮剛結束,她兒子就找到表姐:我媽給你的20萬快點給我

姑姑的遺願"馮表哥,我媽臨走前給你的二十萬,你得還給我,那是我的遺產。"姑姑的骨灰盒還熱著,張明華就站在我面前,眼裡只有錢。我一時語塞,看著他急不可耐的樣子,心裡又酸又澀。我叫馮長河,今年四十有五,在縣裡一所中學教書。已是小有名氣的語文組組
愛上一個有家庭的人,最好的結局,往往指這些 - 天天要聞

愛上一個有家庭的人,最好的結局,往往指這些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在情感的道路上,人們偶爾會誤入複雜的境地。愛上有家庭的人,內心糾結與掙扎叢生。不少人在這份特殊的情感中徘徊,以為能堅守出別樣美好,卻不知這常是布滿荊棘的迷途。其實,這份愛看似熱烈,卻可能不經意間灼傷自己與
因果定律:人生的惡果,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 天天要聞

因果定律:人生的惡果,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老子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們日常行事時,常因衝動或慾望,做出損人利己之事。可他們沒意識到,這背後藏著因果關聯。我們總覺得自己行為,不會有嚴重後果,可事實並非如此。世間萬物,都遵循因果定律。種下什麼因,就會收穫什麼果。
與人相處時,在這些情況下,要學會「裝傻」 - 天天要聞

與人相處時,在這些情況下,要學會「裝傻」

人們常說:「難得糊塗。」在人際交往裡,不少人一門心思事事精明,處處顯擺自己聰明。但其實,真正的智慧,並非鋒芒畢露,而是懂得適時「裝傻」要是。一門心思追求精明,事事都較真,往往會把自己拖進沒必要的紛爭和困擾中。「裝傻」就像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