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峰|母親的家園(一)

2022年11月21日23:35:29 情感 1408

母親的家園(一)

羅曉峰|母親的家園(一) - 天天要聞


囑託

二零一六年四月母親去世後,我們把她老人家安葬在祖 墳。因為我的祖父母安葬在那裡,父親也安葬在那裡。在那 里,母親和父親團圓,母親和祖父母團圓,是母親最好的歸 宿。

我家的祖墳在我們村北往東的方向,順著村北邊往東的 一條大巷出口,一直往東大約不到二里的地方,偏南一點上 幾米陡坡,便可到達。這裡雖說不上是什麼風水寶地,但地 勢高峻,視野開闊。南望中條、巍巍青山如畫;北瞰涑水、 條條阡陌縱橫。把母親的家安在這裡,讓她老人家能看到家 鄉一年四季的風景,是我和母親共同的心愿。

母親是一個受傳統文化觀念影響極為深遠的人。雖說她 自己沒有文化,但她成長的那個年代,她人生經歷過的那個 年代,傳統的思想觀念和世俗規範給她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影響了她的整個人生。

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大年初一前半天,巷裡幾家大 戶人家的子弟,成群結隊輪流給本家各戶拜年,母親就特別 羨慕,總在我們跟前念叨。在母親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裡,人 丁興旺,家族強盛,是她人生的嚮往與企盼。

小時候,每逢清明節上墳,巷裡的大戶人家照例是子弟 2 們成群結隊去祖墳掃墓,又會讓母親羨慕和眼熱。那時候由 於我們姐弟年幼,父親又在外地工作,總是母親領著我們去 給先人上墳。和大戶人家相比,我們母子顯得弱小而難堪。

到我家祖墳上墳時要經過一條大堰,大堰下就有一大戶 人家的祖墳,這時候母親總會對我們說,你看人家的祖墳修 得多好,圓圓的、高高的。

一九九零年初夏父親去世,我們把父親安葬在祖墳。那 時候不像現在,全是挖掘機打墓,墓穴挖好後,用水泥沙漿 砌磚建好墓室,挖掘機把棺材吊起來放進去,蓋好預製好的 水泥板,再用挖掘機填埋。那時候全部是人工,而且是墓穴 挖好後,還要掏窯,把棺材封在窯裡面,然後再填埋。

由於掏窯,地下空虛,遇上雨季或澆地透水,經常會有 墓室塌陷的情況發生,父親的墳就塌過一次。那年兒子正上稷山師範,已經是十七八歲的小伙,我和兄長、兒子在地里 幹了一上午,用小平車拉土,對父親的墳進行過一次大的整修。

隨著農村土地承包制的實施,祖墳這塊地也換了幾任主 人。由於機械耕作的原因,祖父母的墳,父親的墳被侵蝕得 越來越小,到後來只能說是幾個小土堆。母親看到後十分揪 心,多次在我跟前提起,要我整修祖墳。那些年,因工作上 有擔子,兒女要上學,要安排工作、找對象、成家,也就沒 有把母親的話當回事。

一直到了晚年,母親還念念不忘修墳,並多次對我說, 她百年後一定要把祖墳修好,要在墳上栽迎春花,在墳邊栽 柏樹,這是母親對我的最後囑託。而母親的每一次囑託後, 我都會鄭重地對母親說,媽,你放心,我一定會把你的墳修 好,修得圓圓的、高高的,讓你滿意高興。在母親的思想觀 念里,祖墳修得好,後輩就會興旺發達,就會繁榮昌盛。


還願

在母親離去的多半年時間裡,她老人家的最後囑託,時 常在耳邊響起。為人兒女,理當遵從母命,我絕不能讓母親 的願望落空。在母親離去的這段時間,我想得最多的事情, 就是為祖父母、父母修墳。

怎麼修、什麼時間修,我的腦海里出現過好幾種方案。最後我決定,用大石塊砌成一個大的橢圓型墳圈,祖父母和 父母的墳統一圈進這個圈內,包括二零零九年我為祖父母立 的碑也一併圈進來。然後在這個大圈內,分封兩座墳頭,東 邊為祖父母墳頭,西邊為父母墳頭,雖在一個圈內,但兩輩 人的墳頭各自獨立。墳圈修好後,為父母在墳頭前立一座墓 碑。

這一方案經過和姐姐、姐夫、兄長、兄嫂及我們全家討 論通過後,把修墳時間定在二零一七年正月十六

任何事情,只要日子一定,便會覺得很快。

至於修墳所用的建材,工匠的預定,二零一六年春節前, 我已一一落實。我們村南靠山,石材拉運方便;距離虞鄉又近,水泥、 鋼材隨到隨拉。就是混凝土用的沙和碎石子得到坦朝村南的 料場去拉,但這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立碑用的藍磚(青磚),在我們永濟已經沒有貨 源。托朋友和同學在臨猗萬榮打聽,也說現在根本沒人燒 藍磚。最後兒媳說永濟電廠邊上有一家蒸氣機磚廠燒的是藍 磚,她們單位的施工隊經常使用。但我又怕蒸氣機磚強度不 夠,找到曾為我建房的仝師傅詢問。仝師傅說,蒸氣機磚比 我們過去傳統的輪窯機磚強度更大,質量更好,水峪口「神 潭大峽谷」景區內的仿古街建築,全用的是電廠的蒸氣機磚。

仝師傅是我信任的工匠,聽仝師傅的話沒錯。於是很快 和電廠蒸氣機磚廠聯繫後,預定了兩千藍磚。後來施工證實,蒸氣機磚不光壓力強,更重要的是稜角整齊、方方正正、顏 色靚麗、美觀大方,是最理想的磚材。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就等二零一七年正月十五過後開工, 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正月十五一過,十六中午,我便約好中間說話人和承包 地主人在墳地見面。因事先已讓中間人和對方說好,所以當 大家到齊後,中間人折斷一根樹枝,沿著祖父母和父母的墳 邊畫了一個橢圓形的大圈,徵求對方同意後,便把墳圈的界 線確定下來。

當天下午,工匠們便來到墳地,三名大工,兩名小工, 一共五人。由於領工的工匠是兄長的連襟,又是我在村裡當 民辦教師時的學生,所以十分盡心,令人十分滿意。

拉料的也是我的學生,他家有一台用小四輪拖拉機改裝 成的農用運輸車,當工人們還沒有把墳圈的地基挖好時,第一車石料已經拉到地頭。

這個橢圓形地基寬八十公分,向下挖四十公分,用杵子 將地基夯實後(杵子,一種連結在木柄上的圓鼓型石頭,是 夯打地基的工具),再打上一層混凝土墊層,為防止墳圈出現斷裂,又在墊層上鋪設了三道十二公分粗的鋼筋,然後用 石塊壘砌。

墳圈的地基寬度是八十公分。外圈垂直,內圈向上砌時 略往回收,到頂部時寬度為六十公分。墳圈的高度當時沒有 確定,和工匠商量後,是什麼時候認為高度合適了就停下來。當砌到七十公分的時候,我們一致認為,再加上十五公分高度的現澆面,總高度八十五公分是最合適的。

這個現澆十五公分厚度的墳圈表面是整個墳圈工程的核心部位。一是要求有一個超出外圈五公分的棱邊,像房檐 一樣向外伸五公分,這樣的樣式造型,增加了藝術美感,但現澆時墳圈內外要支一圈模型板,這就需要準備一定數量的三合板和膠工板。關鍵是向外伸出五公分稜角的模板不好支,有一定的技術難度;二是要架設一圈鋼筋網,與地基墊層鋪 設的鋼筋一樣,以防上部斷裂。但上面的這一圈鋼筋網,是先把一個個方型鋼筋和四道十二公分粗的鋼筋框起來,再用 電焊把它們連結在一起,施工時需要電焊機;三是澆築混凝 土表面時需要振動捧。無論是電焊機,還是振動棒,都需要 電力。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搞到發電機。

不論是三合板、膠木板,還是發電機,都必須提前落實 到位,否則就會延誤工期。

當時在永濟和虞鄉聯繫了三家發電機,但由於種種原因, 三家都沒有落實。最後落實的是嫁在定遠村的堂妹,她家裡 有一台老式發電機,雖然笨重,但馬力大足夠我們使用;而 三合板永濟的一個親戚家裡就有,用時隨時能拉,膠工板東 仁里村一個熟人那裡就有,他專門經營建築工地上退下來的 廢舊膠木板,也是隨到隨拉。

一切準備工作就位,現澆那一天,我和兒子、老伴天剛 明就從永濟出發,早早趕到工地。好在兒子二零一六年九月 就換了車,新車是越野型的美國福特品牌,後備箱較大,頭 一天晚上就從親戚家裝了十幾張三合板。

我們到工地不久,很快工人們就來了。沒等多久,堂妹的女婿就開著一輛四輪車頭,後面拉著一台發電機,就像戰爭年代解放軍拉著一門大炮一樣來到工地。

那天中午,工地里哄了一二十號人,施工現場一下子熱 鬧起來。有電焊的,開發電機的,有巷裡鄰居前來幫忙的, 電焊機火花飛濺,發電機轟轟作響,這陣勢,每每回想起來, 總讓人興奮。

雖然原來說好的不管飯,但為了不誤工,每天中午,我 總是領工人們到虞鄉街上吃羊肉,一人一份,餅子管夠。羊肉是我們當地的中式快餐,一頓飯半個小時就解決問題。那天中午也不例外,領著大家仍到虞鄉街上吃羊肉。吃完飯回到工地,稍作休息,便接著幹了起來。大約在當天下午的四點左右,墳圈澆築完工,緊張的氣氛才緩緩松馳下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接下來的工程是,要用水泥沙漿把墳圈一周壘砌的石塊勾縫。這是個技術活,更是藝術活,只能細,不能粗。它是 先把攪拌好的灰漿抹光在每一道石縫上,然後用專用工具在 水泥面上摳出一圈圈花邊圖案來,這道工序只有大工能做,小工不敢上手。

當墳圈一圈的花邊勾好後,墳圈的工程才算告成。而只有這個時候,才能看出墳圈的整體效果來。當時工頭讓兩個 小工用捲尺拉了一下橢圓墳圈的周長,足足二十六米之多。稍微遠站一點觀望,這個橢圓形墳圈,就像一個碩大的橢圓玉盤,再配上它的石材花邊,配上它的靈巧出檐,設計巧妙, 高低合適,莊重大方,造型優美,說它是一件精緻的工藝品一點也不為過。

母親一生勤勞善良,賢德仁義,墨守成規,熱愛生活,尤其遵崇孝道,是中華德孝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實踐者。外祖父母一生未曾生育,母親是她們從小抱養回來的。母親對養父母盡的孝道,絕大多數親生女兒是做不到的。外祖母因病三十五歲那一年就過世了,那時候根本沒有我,當然更看不到母親對養母的孝行。但外祖父去世時我已十歲,母親對晚年多病養父的照顧和孝敬,點點滴滴,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里。

母親沒有文化,但她從小教育我們,要守規矩、懂禮貌、學文化,走正道。她雖然不懂儒家文化,但她知道孔聖人,知道古聖賢教育人要孝敬父母老人。她對我們的傳統教育主 要是身體力行,沒有多少大道理。她的為人處事,她的一言 一行,都是我們做人的榜樣。她是沒有文化,但她的行為規 范,她的品行操守,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詮釋和傳承。

今天,我為母親修墳,為母親建設家園,既是對母親生 前囑託的兌現,更是對兒女後輩傳承中華德孝文化的現實教育。我深信,開工以來,母親天天在注視著我們,尤其在澆 築墳圈當天,墳地里鬧出這麼大動靜,母親能看不見嗎?我深信,母親看到了這個場面,一定會倍感欣慰。

修墳工程告竣,碑樓工程開工。

原來我的計劃是修墳和立碑同時開工,這樣會縮短工期。但與工匠交換意見後,匠人說這樣混在一起施工,會相互干擾,影響工程質量,所以只能等修墳工程結束後再修碑樓。

修碑樓的工匠是我姨表哥的大兒子,瓦工手藝在我們虞 鄉這一帶很有名氣。頭一天修墳工程結束後,第二天一早他 就帶領一個大工、兩個小工來到工地,挖地基、夯石頭,趕 吃早飯時碑座就砌築成型。

為給母親立碑,二零一六年後半年我到虞鄉西門口石碑 銷售市場考察過好幾次,但都沒有我中意的。我心中的想法 是做一塊碑心,然後用青磚砌成碑樓把碑心鑲嵌進去,整個 碑樓完全接仿古樣式建造,這樣才能彰顯傳統文化。

按照我的要求,老闆為我挑選了一塊高一米八、寬七十 公分、厚十公分的青石做碑心,並按我提供的碑文提前為我製作好。

為先祖立碑紀念,是中華德孝文化的一部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落後,生活困難,誰還會有閑錢為先人立碑。立碑開始流行,應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的事情。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責任田到戶,解放了生產力,老百姓的日子才逐漸富裕起來。富裕了,手頭寬 鬆了,才有閑錢給先祖立碑。尤其是近年來,為先祖立碑的 人越來越多,虞鄉石碑市場的生意十分紅火。

但在我們虞鄉方圓這一帶,絕大多數為先祖立碑,都是 立一塊整體石碑,這樣花費少,比較經濟,而很少有建碑樓 的。為選擇好的碑樓式樣,我和表侄實地考察了幾處碑樓, 10 並用手機拍下了圖片,以供我們借鑒。

修墳總體講是石頭活,也可以說是粗活。而建築碑樓則 是細緻活,展示的是工匠的技藝。慢工出細活,趕快了不行。從第一天早上碑樓地基砌好,一直到第二天中午,碑身才砌到頂。這時候雖然說根本看不出碑樓的效果,但表侄精 湛的瓦工技藝已經展示出來:碑身稜角分明整齊,如刀裁一 樣;磚縫灰線均勻筆直,似線打一般。

碑身比較單一,一般工匠都做得下來。而碑身砌到頂往 外出檐,才顯工匠水平。這個出檐是一層一層往外出,而且 一層和一層的結構不一樣,有各式各樣的造型。表侄做一層, 從管架上下來仔細看一遍,然後對照手機圖片再做一層,真可謂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碑頂出檐工序結束後,表侄對我說,叔,你上來看看, 這上面坐四個人打牌沒一點問題。但這時還是看不出整體效果,整體效果只有等碑樓的屋頂建好後才能看出來。

碑樓的上部是四角挑檐,東西屋脊,所用的琉璃瓦、雞 頭屋脊、魚身挑檐等構件,早已按所需數量購回。但施工中要用到切割機,用切割機就得有發電機,又給堂妹夫打電話, 把那台老式發電機拉來,折騰了一中午。

碑樓如期完美竣工。新落成的碑樓,底座三層台階,通 高接近五米,青磚碧瓦,飛檐翹角,端莊雅緻,古色古香,陽光照射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作為修墳、立碑的總設計師,我兌現了對母親的承諾,心中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愉悅。

至此,為母親修墳立碑工程宣告結束。此次工程從動土 到竣工,工期歷時十三天,其中有一天天降瑞雪,停工一天,我想,這一定是母親覺得我們勞累辛苦,有意讓我們休息一 天。正月十五前後,雖說已是初春,但天氣依然寒冷,有一天刮大風,氣溫驟降,大家在工地上颳了一身土,但依然沒有停工。

姐夫是我們村的文化人,尤其對墓碑文化有較深研究, 母親的碑文就是姐夫撰寫的。修墳立碑工程從規劃設計到具 體施工,姐夫給出了好多合理建議和現場指導。

整個施工期間,兄長兄嫂從頭陪到尾,全心全意,盡心儘力,是我的得力幫手。

整個施工期間,我和老伴、兒子,天天早上天不明就往 回趕,下午收工後回到永濟,城區已經是萬家燈火。兒子年輕力壯,幹活利索,在工地上啥活都干,也是我的得力幫手。星期六和星期天,兒媳也趕回來助陣,干起活來不嫌臟不怕 累,深受工人們誇讚。老伴勤快能幹,不光在工地上給工匠 們打下手,還兼臨時採購、後勤保障,從未有過一句怨言。老伴嚴謹心細,當年施工所購的各項材料清單,工匠工資結 算清單,每天的出工記錄,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為我寫這 篇文章提供了翔實的材料依據。

整個修墳立碑工程,總投工近一百個。

工程用料:石材(石頭)4 車,每車 200 元;碎石子 2 車,每車 150 元;石粉 1 車 150 元;粗水洗沙 1 車 190 元;細水洗沙 1 車 300 元;青磚 2000 塊,含運費 620 元;水泥 1513 元;鋼材 960 元;碑石 800 元;琉璃瓦 700 元;加上一 些零星材料,材料總價為 5363 元。

工匠工資:大工每天 150 元,小工 120 元,大小工每天 煙錢 5 元,總計付工匠工資 5150 元。

總工程造價為 10513 元。

母親的修墳立碑工程告一段落,或者說這是一期工程, 那麼接下來的二期工程,就是墳地的美化和綠化。

羅曉峰|母親的家園(一) - 天天要聞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予以刪除)


責編

楊志強


羅曉峰|母親的家園(一) - 天天要聞

作者簡介

羅曉峰|母親的家園(一) - 天天要聞

羅曉峰|母親的家園(一) - 天天要聞

羅曉峰|母親的家園(一) - 天天要聞

羅曉峰,1952年生,山西永濟人。退休教師。曾歷任永濟紡織廠黨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子弟學校校長。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