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戀愛自由的年代,年輕人早已實現了婚姻自由,打破了過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然而,仍然有部分地區的傳統婚姻觀根深蒂固,認為婚姻是女孩的第二人生,在婚姻市場上,結婚越早越有選擇權。
很多父母在孩子剛成年,學業還未完成的情況下,就匆匆安排相親。
尤其是沒有上大學的女孩,早早地就陷入恐婚的焦慮。
有的父母沒有與社會脫軌,卻也沒能完全與新時代融合。
所以他們不明白,對於年輕一輩而言,早婚並不是生活的解藥,更不是唯一的人生軌跡。
在父母施加的壓力下,很多年輕人開始陷入兩難的境地。
一邊是至親的父母,一邊是餘生的幸福。
有時面對巨大的催婚壓力,似乎只有妥協才是出路,可在即將放棄的那一刻,又有著強烈的不甘心。
逢年過節,想要回家看看,但又害怕七大姑八大姨的詢問,擔心每天面臨的都是「相親」二字。
看著一些同齡人陸續結婚生子,而周圍總是環繞著一些催促的聲音,不停地告訴自己「該結婚了。」
就好像無論如何掙扎,都擺脫不了既定俗成的命運,這個社會似乎給了年輕人更多的選擇,卻又剝奪了他們說「不」的權利。
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被催婚而深陷「精神內耗」。
面對越來越卷的社會現狀,年輕人肩負著沉重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
還在為渺茫的前途而奔波時,又落入被催婚的漩渦,身心俱疲。
與父母一輩不同,他們讀過更多的書,走過更遠的路,看到過更大的世界,當代年輕人的眼界遠比上一輩開闊。
也正是這種誰也不願意妥協的觀念碰撞,最為折磨。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衝上熱搜:母親以死逼迫女兒與相親對象結婚,最終女兒訴至法院。
結婚前,女兒已經表示並不喜歡相親對象,拒絕之後就去了外地工作。
誰能想到母親卻親自趕到外地,執意將女兒強行帶回家,並用各種言語進行威脅。
「不結婚,我就死給你看!」
話已至此,女兒似乎別無選擇。
本該為事業而拼搏的年紀,卻被親情套上了枷鎖。
婚後,兩人從未有過夫妻生活,就像同在一片屋檐下的陌生人。
一場沒有任何愛意的婚姻,不過是彼此耽誤,彼此消耗。
這則新聞被曝光後,不少人發出疑問:「為什麼2022年了,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只是像新聞中那樣極端的母親不常見。
很多年輕人在外地工作,不願意回家,就是怕遭遇類似的情況。
父母的逼迫遠比社會上的風險,更令人心力交瘁。
在被長輩催婚的時候,如果你反問一句:為什麼要結婚?
他們不會告訴你婚姻的價值和意義,只會說:因為大家都結婚了啊。
在他們的觀念里,沒有想要結婚的年齡,只有該要結婚的年紀。
所以,結婚似乎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這個社會替你做出的決定。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用「剩女」這一具有歧視性的語言來描述大齡未婚的女性。
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沒有結婚,就會被社會貼上「剩女」的標籤。
但「剩女」這一稱謂往往忽視了何時結婚,跟誰結婚,是女性選擇的自主意願。
因為這部分女性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為了自己的事業和夢想而拼搏,這樣的人本就一身傲骨。
舒淇在電影《剩者為王》中有一段經典台詞,說出了無數人的心聲:
「單身會死啊,不結婚會被判刑啊,這個社會對我的歧視已經夠深了,你不去質問世界,還跟他們一起來歧視我。」
不確定是否會妥協,但至少目前還想反抗。
很多人只要到了一定年齡,但還在單身的行列,就會陷入被催婚的恐懼與焦慮之中。
輿論的壓力,社會的歧視,不停地催促年輕人儘早步入婚姻的殿堂,無論他們願意與否。
比起用世俗的眼光,通過輿論的壓力來逼迫他們結婚生子,更有意義的是改變社會傳統,制定完善的社會政策,去支持婚姻之外的更多的家庭形式。
借用電影《剩者為王》中,一位父親的話:「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瘋言瘋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
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我想,這才是當代年輕人想要的婚姻。
緩解年輕人被催婚而引發的「精神焦慮」的良藥,是父母的理解,社會的包容。
大家都說人生的路不止一條,那麼在婚姻的道路上,能不能將選擇權交還給年輕人,讓他們為自己的人生開拓更多的可能?
如果屏幕前的你,正是因為被催婚而陷入內耗的一員,我想對你說:單身不是罪,晚婚沒有錯,你執著而勇敢,認真且堅強,不必焦慮,不必自我懷疑,人生沒有絕對的路,也沒有絕對的幸福。
最後,願大家無論結婚與否,都能積極、樂觀、坦然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