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人生一種境界》是我發表在《安徽青年報》上的一篇雜文。大智若愚,是指有智慧有才能的人,表面看起來似乎很愚笨,其實不然,比喻有大智慧的人涵養深,一般不輕易露鋒芒。今天之所以重提,並把文字作了些調整,也是針對近來網路上某些不良現象有感而發的。
「大智若愚」一詞出於宋代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一文: 「力辭於未知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意思是說對不情願之事,可以避而避之;本有大勇,可謀事於心。這樣可保全人格,又避免隨波逐流。
一個心理陰暗的人,總認為別人都陰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浮躁於事,耐不住寂寞;有的人明知陷阱,卻同流合污;有的人愚翼有餘,慧智不足;有的人經不起挫折,一遇挫折就會心灰意冷;還有的人把對現實中的不滿帶入網路世界,肆無忌憚,見誰咬誰,惡語傷人;更有甚者,坐井觀天,孤陋寡聞,胸襟狹窄,疑神疑鬼,心態扭曲,一輩子沒出息還怨天尤人,整天喋喋不休,酷似現代男版「祥林嫂」。這些說到底就是缺乏最起碼做人做事的修養,與「大智」幾乎沾不上邊。
「大智若愚」其實是屈伸之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寫道: 「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有大智慧的人不顯山露水,外表看好像很愚怯。實際上,這既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處世之謀略。大智若愚者,表面上看好象無所作為,甚至讓人忽視他的存在,而在關鍵之時,能夠不動聲色,穩中求勝。有些時候,做人應盡量避免顯山露水,不要成為別人妒羨的目標和攻擊的對象。要知道,虛榮心膨脹之日,就是一個人挫敗之時。
我們身邊還是正能量多,不乏大智若愚之人。大智若愚的人往往寬厚敦和,虛懷若谷,不顯鋒芒,不露山水,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木訥、迂腐,其實心裡跟明鏡似的,要不然就沒有「大智若愚」這個富有深刻哲理的成語了。
當然,「大智若愚」不是故弄玄虛,裝瘋賣傻,更不是裝腔作勢,故作深沉,而是寬以待人為人處事的一種方式,一種態度,如:心平氣和,遇亂不懼,受寵不驚,忍辱不屈;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實實在在,普普通通;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裡一清二楚,表面上卻顯得不明不晰。
我國明代思想家、學者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文中寫道: 「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回過頭看看,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的人,無不胸有成竹,榮辱不驚。在通往權力頂峰的征途上,成功的,倖存下來的,往往是大智若愚的人。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能夠養精蓄銳,能夠不露鋒芒。因此,「大智若愚」表面上看是明哲保身,實則是走向成功的敲門磚。由此可見,大智若愚既是成就事業的必備素質,也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倡導無原則當「老好人」,而是說做人做事要有定律,要有底線,尤其是對網路上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心懷叵測之流,絕不能心慈手軟,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要多措並舉,強力遏制,否則就是放虎歸山!
【 配圖選自頭條圖庫,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