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2021年10月15日14:56:03 情感 1530

驀然回想起前公司老總為我臨別踐行時說的一句話:什麼時候明白了「事緩則圓」,你也就差不多修鍊到家了。他說的漫不經心,我聽的毫不在意,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我點頭稱是。光陰荏苒,待得讀懂人已不惑!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當今時代瞬息萬變,快節奏驅趕著人們爭分奪秒、一刻不停地埋頭向前奔跑。好像片刻懈怠,前方本屬於自己的一舉成名或是一夜暴富都將易主。可回望來路,除了疲於奔命、壓力山大和茫然不知所措,似乎只剩下碎銀幾兩。

我們孜孜以求的速度和效率難道不對嗎?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裡孔子告誡我們:急功近利地一味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因而,我們需要辯證地審視快和慢。快慢之間的言行舉止,前人給我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事緩則圓、人緩則安、語遲則貴。

事緩則圓是認知高度的體現

事緩則圓是有理論依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與慢》,深入研究和闡述了人類快慢兩個系統的思考模式。其中快思考是依賴直覺作出無意識的思考,而慢思考是人主動控制下有意識的思考。由於快思考系統運行快,腦力消耗不多,大腦天生的惰性往往選擇這種易導致偏見和失誤的模式,而忽視能夠主動控制、有意識的慢思考。這個獲獎的研究理論使我們明白:面對重要事物,最好跨越輕鬆快速卻易錯的快思考,冷靜一下,讓我們進入到受控且有意識的慢思考,往往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這則揠苗助長的寓言表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物的運行有著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認清大腦的思考模式,並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謀定而後動,定能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說「事緩則圓」是認知的體現。

事緩則圓是正確的處事態度

「事緩則圓」出自清代俞萬春的《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意思是遇事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下來冷靜思考,才能獲得圓滿的結局。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訟。訟者至,輒好言諭之曰:「明日來。」眾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來」之謠。及訟者逾宿忿漸平,或被勸阻,多止不訟。豫皦皦著名績,尤以愷悌稱。】

文章節選自《明史·趙豫傳》。講述了趙豫剛到任松江府時,擔憂那裡喜好訴訟的民俗。每每遇到訴訟者,他總是好言勸誡:「明日來」,眾人因此都笑話他,還有了「松江太守明日來」的歌謠。等過了一夜,訴訟的人忿怒漸漸平息,或者被他人勸阻,大多都停止了訴訟。趙豫在任不僅政績斐然,還以和樂平易而著稱。 故事告訴我們,遇事之初,人們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了解事物的全貌,也沒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捋清事物的前因後果,再來處理事情,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緩則圓是一種曠達的氣度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於政務,經濟發展迅速,清朝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公元1674年,吳三桂耿精忠接連反叛,康熙卻一反常態地上幸南苑行圍,正是他的從容淡定給了群臣眾將信心,從而順利度過危機。 所以,遇大事時不能心浮氣躁,要以一種處變不驚、事緩則圓的曠達氣度,先冷靜下來、三思而後行。

人緩則安,人安方得持久

公元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全殲采石磯元朝水軍,進而佔據集慶(今南京),此時盤踞浙江、四川和湖廣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相繼稱王,朱元璋深知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在強敵環伺的局面下,明智作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抉擇,最終一統天下,成就霸業。這不正是「人緩則安」很好的體現嗎?

再說當下,事事速度為先,君不見為了「爭分奪秒」,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家破人亡的慘烈場景著實令人心寒。要想人安必要人緩,人安方得持久。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不惑之年方才讀懂一個「緩」字 - 天天要聞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出自西漢戴聖所著《禮記》。字面意思是水越深流速越緩,有涵養的人說話越慢。穩重的人說話總是慢條斯理、深思熟慮,既避免了禍從口出,也給人遇事沉的住氣,心胸寬廣的感覺。

號稱「華夏首望」的琅琊王氏,始於春秋,歷千年而不衰。門下人才濟濟,九十餘人出任宰相,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也師出名門。琅琊王氏沿用至今的六字家規「言宜慢,心宜善」,應當是造就名門望族長盛不衰的不二法寶。

總而言之,情急招損,事緩則圓。謹記踐行「事緩則圓、人緩則安、語遲則貴」的金玉良言,必當受益無窮。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孫子愛吃竹筍,85歲爺爺奶奶清晨進山去挖,當事人:不只是筍,是沉甸甸的愛 - 天天要聞

孫子愛吃竹筍,85歲爺爺奶奶清晨進山去挖,當事人:不只是筍,是沉甸甸的愛

近日,江西贛州的易先生在網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易先生85歲的爺爺奶奶一大早六點就上山挖竹筍,只因為易先生喜歡吃竹筍。4月10日,瀟湘晨報記者與易先生取得聯繫,「我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我爺爺奶奶是很細節的人,每次看到我愛吃什麼菜,他們下一秒就會去做很多很多。」易先生透露,他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
又見干涉商戶招牌:「無為的手」能否少折騰 - 天天要聞

又見干涉商戶招牌:「無為的手」能否少折騰

言詠/文 河北廊坊三河市的蜜雪冰城,最近不得不更換門楣招牌,把其標誌性的紅底白字牌匾換成綠色底的。此舉緣於三河市的要求——禁止商戶廣告牌匾使用紅藍黑三色。三河市一家經營殯葬用品的商鋪,也被要求把藍色招牌換下來。當地城管部門解釋稱,這是依據三河市政府城市規劃的要求,相關文件還沒出台,但整改「先行一步」。...
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就是這些話,希望你沒說過! - 天天要聞

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就是這些話,希望你沒說過!

人品,乃是一個人立足於世間的基石。若是一個人缺乏良好的品德,即便其他方面再出色,也難以深交。因為你無法預知,他何時會突然對你圖謀不軌,而你卻防不勝防。畢竟,這類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無所不為。他們的心中唯有自己的利益,犧牲他人也在所不惜。
《真愛遺事:中國現代愛情觀的形成》|每日一書 - 天天要聞

《真愛遺事:中國現代愛情觀的形成》|每日一書

《真愛遺事:中國現代愛情觀的形成》,[英] 潘翎 著,宋菁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5年3月。推薦理由:1969年,張愛玲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我們中國人至今不大戀愛,連愛情小說也往往不是講談戀愛。」從今人的視角看,這話或許偏頗,但揭示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質疑孔...
以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1個心理陷阱正在偷走你的冷靜 - 天天要聞

以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1個心理陷阱正在偷走你的冷靜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被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絆住腳步,氣得直跺腳。可你知道嗎?讓自己快速冷靜下來有個特別重要的訣竅。哪怕處在特別棘手的狀況里,也要能分清別人實際做了什麼,和他們本來想做什麼。這看似簡單的區別,裡頭可有大學問。 在法律中,這種區別體
我離婚後才明白,女人最親的人並不是老公和孩子,而是這個人 - 天天要聞

我離婚後才明白,女人最親的人並不是老公和孩子,而是這個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許多寶貴的真理唯有在遭受挫折、歷經磨難之後方能領略。無論旁人如何苦口婆心,若非親身經歷,那些忠告往往難以入耳。正如此,某些彎路,唯有親自踏上,方知其險峻。我的摯友楊佳便曾如此感慨:「離婚前,無數人勸我不要辭職,不要成為家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