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不得不承認,有些事情,只能由自己一個人去解決;有些旅程,只能由自己一個去經歷。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安放內心的疲憊、守護內心的驕傲,不依賴、不期待,安靜從容,享受獨處。
01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勇敢
于謙在採訪中講過這樣一段話:
「我這個人,自認為有個優點,看什麼都能看進去。當我眼前沒有朋友,也沒有任何可以消遣的東西時,我看茶杯就可以琢磨它,從它裡面找到好玩的東西,或者是我感興趣的東西。
場院邊上窩一牛,我看牛能看三個多小時,就看它反芻、倒嚼。
所以,我沒有寂寞的時候,也不怕一個人呆著。
你說要在深山老林裡面,讓我自己呆一個月、倆月的,小意思。」
一個人能專註地找到自己的樂趣,和自己安靜的相處,需要豐富的內心,也需要從容的勇敢。而這份勇敢,即是懂得與自己商量亦或和解,都不會不歡而散。
有時候,我們期待自己可以融入身邊的人群,便學著妥協,忍痛抹掉稜角。時間久了才漸漸明白: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才是真的內心孤獨。
我們熱愛自由,卻常常被現實裹挾;我們渴望做自己,卻不敢面對差異。就這樣日復一日,隨波逐流,被擁著向前走。有時候,甚至忘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子。
盲目的以為一群人在一起才是最佳決定,卻不知,正是這種逞強,讓自己身心俱疲,明明很累,卻沒有抽身而出,追求一份一個人的安寧。到頭來才發現,原來選擇一個人也需要勇敢。
當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之後,獨處,便是一種自由和享受。
選擇一個人獨處,是一種智慧;敢於取悅自己,是一種勇氣。
02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幸福
《十三邀》第四季,許知遠和陳冲的這一場對話,讓很多人再一次找到了幸福的秘密。
從《小花》的一夜爆紅,到後來的爭議,三四十年過去,陳冲身上有著經歷不同時代的複雜性,但她的言語和眼神卻從未指向過悲傷。
當他們從食物談到減肥再到幸福感的時候,她問許知遠:「你的幸福感呢?」
許知遠回答:「一個人的時候。」
陳冲微笑著點頭贊同:「必須的,最好的事情都是一個人的時候發生的。我知道我是需要獨處的人,如果沒有獨處的話,我其它的感受肯定就沒了。因為太難做自己了,尤其在人跟前。」
當下的我們都身在江湖,任誰都有迫不得已的時候,但在迎合時,我們要意識到這個狀態,才不會丟失自我。
《百年孤獨》中有這樣一段話:「比起有人左右情緒的日子,我更喜歡無人問津的時光。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獨處的時候,安靜自在,不用周旋於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
群體生活總會讓人安全,但和自己相處的日子才最自由和踏實。不需要別人的支持和成全,給自己豐富的安靜,一個人擁有自己的清歡。
戴建業教授說過:「在窗明几淨的書齋,泡上一壺好茶,攤開一本好書,一個人細品烏龍靜讀書,就是人間至樂。」
給疲憊留一份空間,給慌張置一處安放,這份自由便是獨處的幸福。
03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療愈
前段時間,朋友婚姻失敗,又恰逢升職受阻。
原本以為她會約上好友喝上幾杯,徹夜長聊,沒想到在最難過的時候她卻選擇遠離人群和熱鬧。
一個人直面痛苦,一個人尋找情緒的出口,一個人回歸平常。從頭至尾都是一個人,但她並不孤獨,因為有那個強大的自己陪她經歷。
在獨處的過程里,不畏懼自己的傷疤也不陷入自我懷疑的掙扎,看清自己的好與壞,然後慢慢打開和釋放,終會重新找到生活的美好與意義。
人們常說:「成年人的崩潰就在一瞬間,而我們又常常容易理解別人,很難放過自己。」
無論生活多麼艱險,日子多麼難熬,縱然有人擁抱和安慰,但都無法真正從心底拔出傷痛,唯有獨處可以獲得足夠的空間,來安放不安,放聲痛哭。
然後對自己說一句:「親愛的,累了,就一個人待一會吧。」
相信,給自己時間,時光會帶給我們驚喜。
作者簡介:劉小暢,80後職場媽媽,熱愛生活和文字。願用愛陪伴孩子成長,以深情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