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樂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洪應明在《菜根譚》寫道「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閑,而擾攘者自冗」。
在物慾縱橫的今天,有人因迷茫失去了目標,有人因無法自我約束而失初心,有人攀比心作怪而失去了自我。
但是仍有一部分人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做人做事,獨處群居。那麼如何做到心態平和呢,今天與大家分享三種心法。
01與自我平和相處
與自我和平相處的前提就是有清楚的自我認知。在心理學上,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發現自身的優點,承認並接受自己的不足。
與自我和平相處,往往是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通過積極做出自己的貢獻,建立屬於自我的價值。
內心平和來自對自我的肯定和相信,只要我們在持續學習,我們需要保持長足的信心和內心的寧靜。
楊振寧先生是著名的世界級理論物理學家,與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論」獲得諾貝爾獎。然而這位譽滿全球的物理學家早年因研究實驗物理卻屢屢受挫。
實驗儀器出現故障後,別人能很快找到問題所在,而他卻急得滿頭大汗也找不到解決方法。後來明智的楊振寧經過思考,發現自己並不擅長實驗物理並且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在理論物理方面有專長,於是全身心地投入理論物理研究,最終取得成功,碩果累累。
清楚的自我認知是與自己平和相處的核心,更是關鍵。我們可以通過自我反省,回憶成功抑或失敗的經歷做自我總結,也可以通過家人與朋友的客觀評價全面地認清自我,還可以通過專業性測試題來發現內在自我。
更多關於自我成長與自我精進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專欄,從心態,思維,習慣,人際關係,認知等多個維度助力你在複雜的叢林世界中重建內心強大的自我。
02拒絕攀比心理
有效的競爭有利於個人的進步和發展,可以成功助力成長的不竭動力。但是消極攀比是虛榮心的表現,屬於一種心理障礙,容易人們陷入惡性循環,從而變得浮躁。
拒絕攀比是我們對生活的接納,當你意識到每個生命沒有什麼可比性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好的生命是懂得持續成就自己,而不是羨慕和嫉妒他人。
超前消費似乎成了現代生活的常態。小許是在一線城市的公司做客服。工作還是比較體面的,每個月的收入也足以維持剛剛大學畢業的生活。
一次午餐的時候,同事小李和大家分享自己買的新包,是朋友從國外代購回來的珍藏款,並滿面欣喜地說 「我們這個年紀,在生活品質上可不能苛待自己,該體面的時候也要盡量體面」。
小許沒有說話,但是回家之後就關注各種代購,實體店,最後貸款買了一款珍藏版包包。後來因為貸款,小許入不敷出,一邊上班一邊找兼職。
偶然間找到了一個兼職刷單的工作,可是好景不長,剛剛做了一單,小許銀行卡里的錢全都被盜了,不得不向警察求助。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如浪花滾滾的海洋,有的如潺潺的小溪,有的如甘甜的清泉。
我們不必嫉妒他人的生活,而是要增強自身的實力,要克服消極虛榮,拒絕盲目攀比。有一百塊就過一百塊的日子,儲存一百塊的快樂,不要為了攀比千元萬元的生活,最後得不償失。
03與人為善
古有「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
小王剛剛搬到新家,但是因為電路維修,小區突然斷電了,小王趕緊找到事先準備的蠟燭,不一會,聽見敲門聲。開門看見的是一個個八九歲的小男孩。男孩稚氣未脫地問道「阿姨,你家有蠟燭嘛?我家…」小王沒有聽他說完就果斷回答了沒有。
小男孩一邊微笑一邊從懷裡拿出抱著的蠟燭說道「我家有,媽媽說阿姨剛剛搬來,讓我趕緊送來。」小王非常的慚愧和感動。而後經常周末陪小男孩逛公園,相處融洽。
與人為善,是培養平和心態的重要一環。它區別於同情心,恰似一種博愛,更是一種胸懷。與人為善,是大度寬容,不斤斤計較。
與人為善,是雪中送炭,不求回報;與人為善,是尊重,是誠信,是無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時候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更是對自己的一種支持和幫助。
平和的心態會讓我們發現生活的樂趣,會讓我們發現世界的善良,會讓我們勇敢面對困難挫折,會讓我一步一步永登高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在此與君共勉!
今日話題:你認為一個人能走多遠是平和心態決定的嗎,歡迎探討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