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當下投入有意識的行動才能獲得安全感

2021年08月29日23:46:02 情感 1214

安全感是需求是所有心理問題的驅動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石。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表明,一個人在滿足基本的吃穿住行後,就會追求安全感,體驗到安全感,就有穩穩的幸福感,所以我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安全感,這是人性的本能。


我們看似在追求金錢,實際是追求金錢帶來的安全感,我們看似在追求愛情,實質是在追求愛情帶來的安全感,我們看似在追逐名利,其實質是追求名利帶來的安全感。但問題是當我們都擁有了這些,還是感到不安全,而不斷索取,在自己的身上層層加碼,堆滿無數的慾望,無數名利,來抵禦外界的不安全,這樣做的結果是疲憊不堪,疲於應對,陷入無休止的惡性循環。就相當於稻田有個孔漏水,你用稀泥來堵外面的孔,你發現,當水再次衝出缺口時,你需要用更多的稀泥來堵,如此反覆。但永遠解決不了問題,而毛澤東思想告訴我們,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還原事物的真相,堵孔的出水,需要找到漏水的源頭,從裡面堵孔,一針見血的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當下投入有意識的行動才能獲得安全感 - 天天要聞


處在焦慮型人格特質的狀態下,頭腦給你塑造不安全的假象,不斷的投射未來不可控的場景,而你在頭腦的引導下試圖去證明這種場景的真實性,因為你的頭腦總是將意識投射在感覺不安全的地方,頭腦總是想牢牢抓住某些東西,讓你形成依賴而欲罷不能。
處在強迫型人格特質的狀態下,頭腦給你塑造萬分之一的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你會來回證明其真實性,然而頭腦不斷的欺騙你,你不斷的證明,在泛化思維的裹挾下,頭腦誇大事物本來的面目,不斷災難化事物的走向,一個不斷洗手總是覺得洗不幹凈的人,因為她覺得細菌會導致自己生病,一個不斷確定水龍頭是否關好的人,他甚至可以聯想到水沒關好導致的災難性結果。


這來自於自身核心力量的缺乏,所以對頭腦依賴太多太多,一個長久擁有安全感的不是來自依賴其他的東西,而是喚醒吾性自足的自己,王陽明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只有將你投射在外界的意識慢慢拉回來,放在自己的身上,不當下有意識投入行動,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當你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才能夠真正體會什麼是安全感,
你苦苦追尋的安全感不在外面,而在內心,不在過去,更不可能在未來,在每一個當下,在當下有意識的行動中。這是意識行為療法的核心,其核心就是行動。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當下投入有意識的行動才能獲得安全感 - 天天要聞


當我們吃飯,我們有意識地吃飯,感受吃飯給你的味覺愉快體驗,而不是在吃飯過程中,頭腦充斥著不安的未來,孩子的不聽話,工作的艱辛。當我們睡覺,就安安心心地睡覺,而不是焦慮未完成的課題,還不完的房貸。焦慮失眠。在意識行為療法中提到實事求是的原則,撥開現象看本質。當我們焦慮未來某些事情的時候,事實上並沒有改變事物的屬性和走向。反而加重自身的精神負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事是把思維和注意力,從虛幻的頭腦中拉回現實世界中,在當下投入自己的能量。該吃飯就好好吃飯,該睡覺就好好睡覺。一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才會有未來。


當下的有意識行動,是解決不安全感的良藥,當你在情感中受到傷害,你無法從這段感情中得到安全感,當你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不被愛和不被重視的童年,你不可能回到過去在原生家庭中尋找安全感,問題是頭腦卻緊緊抓住不放。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當下投入有意識的行動才能獲得安全感 - 天天要聞


在疑病恐懼中,一點點的不舒服在泛化思維裹挾下,泛化成絕症。在焦慮狀態下,害怕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在強迫狀態下,總是試圖去扼殺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在這種不安全感的驅使下,把事情本來面目絕對化,誇大化,甚至妖魔化。而基於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下,我們把自己裹得越來越緊,一個在感情中受傷的人不敢投入另一段感情,一個創業失敗的人不敢再次創業,一個被欺騙的人不再相信任何人。看似做得滴水不漏,但生命能量就在慢慢地枯竭。
未來是不確定性的,一個智慧的人一定與不確定性共舞,如果總是去防範那些還未發生的事情,我們的生命將會暗淡無光,能量開始流失,變得麻木不仁,形如槁木。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當下投入有意識的行動才能獲得安全感 - 天天要聞


在追求絕對化安全感的路上,有時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有這樣一個母親,把孩子死死地困在一個她認為的安全的家裡,不讓孩子做冒險的事情,交友和工作都在不安全的範圍,因為交友意味著被欺騙,工作意味著被壓榨和剝削,意味著傷害身體,可以想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是怎樣的境況,20歲的年齡看上去面如死灰,兩眼無神,虛弱無力,走幾步路氣喘吁吁,整個人處於無意識的境界,如行屍走肉。

安全感不是你擁有了什麼才感到安全,而是不管何時何地,在風雨飄搖的世界,你都能找到安全的落腳點。


生命本是一場體驗,體驗了痛苦,才會體驗幸福,體驗了忙碌,才會體驗閑時,體驗了悲傷,才會體驗快樂,體驗了絕望,才會體驗希望。人生酸甜苦辣,都是一種經歷。生老病死都是一場體驗,有了繁忙的包圍,才有輕鬆的快感,有了疾病的煎熬,才有痊癒的喜悅,有了憂愁纏繞,才有忘卻的美好。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當下投入有意識的行動才能獲得安全感 - 天天要聞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