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01
五一前,放在手頭的工作,請了個假,回家看了媽媽。
春節,因為疫情沒能回去,這一晃,距離上次回家,已經大半年了,我真的想媽媽了。
吃著媽媽親手做的手擀麵,看著她四處忙碌的身影,聽著她絮絮叨叨的囑咐,突然間覺得心裡好踏實,我覺得我還是那個跟在媽媽身後的幸福的孩子。
媽媽的愛,總是無處不在,不可替代。
只是,太多的時候,我們忽略了這份愛,覺得媽媽為我們做的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我們希望她們強大、堅韌、完美,但其實,她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第一次當媽媽的、孩子努力學習的人。
母親節來了,你會給媽媽送上什麼禮物?一束花?一頓飯?一件衣服?一張合照?
對媽媽來說,這些都不重要。
曾經,看到一句話很受觸動:母親節這天,媽媽以怎樣的心情度過,取決於除母親節以外的其餘364天里,作為兒女的我們是怎麼做的。
作為孩子,請在一年中的每一天,為我們深愛的媽媽,打開三扇門。
02
情感之門
有人說,中國的媽媽是對自己最苛責、對孩子最愧疚的媽媽。
的確是這樣,對孩子發了火,孩子哭了,媽媽也哭了,她們在心裡不停地說:我真的不是個好媽媽,我不應該對孩子發火。
很多人都會覺得,一個好媽媽,首先應該是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有正面積極的,也會有負面消極的。好的情緒,我們保留,壞的情緒,就需要及時的宣洩出去。
學會發脾氣,是一種能力,正如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派克說的:
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一定要學會生氣。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恰當的表達憤怒的情緒,有時需要委婉,有時需要直接,有時需要心平氣和,有時候不妨火冒三丈。
多給媽媽一些理解和寬容,即使她們生氣憤怒,那也不代表她們不愛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她們太累了。
一個朋友那天非常愧疚的說:
早上,看到兒子上學太磨蹭,她又要趕著上班,就忍不住沖著兒子大喊大叫。兒子委屈的哭了,那一瞬間,她一下後悔了,蹲下來抱著兒子不停的說:對不起,是媽媽不好。
她說,這段時間,她一直在趕一個項目,連日加班,疲憊不堪。白天在單位和同事們趕進度,忙的甚至沒時間喝口水。
下班後,還要趕回家做飯做家務,給孩子檢查作業。好不容易等孩子睡了,她還得打著哈欠,拿出電腦,繼續加班。
她真的太累了。
工作、家庭、孩子、老人,磨去了她們的韌性,正如一位網友說的:最終打敗她們的,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日復一日的一件又一件的小事。
孩子們哭了,會有媽媽去抱她安慰她,可媽媽們哭了,又會有誰去安撫她們為她們分憂?
請好好的抱一抱那個疲憊的媽媽,她們真的不是不愛你們,她們只是太累了。
03
完美之門
金星曾經說過:
德國女人只工作,日本女人只帶孩子,而在中國,女人就是超人。
你得工作、洗衣服、做飯、帶孩子、打掃衛生收拾家、照顧公婆、伺候老公、對外你要和諧社會關係,對內你要和諧家庭關係。
一直以來,人們為媽媽們打造了「好媽媽」的完美人設,於是,在眾人的口中,媽媽要無所不能、完美無暇、十全十美。
但其實,我們的媽媽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她們也會有缺點,有想偷懶想發火的時候,會有很多事情做不到,做不好。
請多給媽媽一些理解和寬容,即使她們不完美,但並不妨礙她們愛我們,用她們並不算寬厚的臂膀呵護著我們,為我們打造一方小小的溫暖的空間。
曾經榮獲艾美獎的美國電視主持人Lisa•Quinn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講述了自己當媽媽之後的改變。
她曾經是一個完美的媽媽,容不下任何的瑕疵,努力將一切都做到最好,並且,她很自信的認為,在她的教導下,孩子們也會因此而變得優秀。
於是,在家裡開派對的時候,她要照顧客人,準備飲料,收拾房間,還要去清洗浴室鏡子頂端的一個小污點,最終,手忙腳亂,崩潰大哭。
後來,她改變了做法,她不再追求完美,白天忙於工作,回到家已經很累了,就乾脆不去收拾衛生。
早上,沒時間給兒子做早飯,就讓孩子吃點冷凍的華夫餅和果醬。
她說:我承認自己做不到面面俱到,這個世界上哪兒有什麼完美媽媽。
拋棄了「完美媽媽」的面具之後,她放鬆了自己,在生活中找到了樂趣,和孩子們的關係也更加融洽了。
她感慨的說: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長在一個一塵不染的完美房間,我更想讓他們記住自己生命中的樂趣和愛,並且留下美好的回憶。
作為媽媽,我們應該拔掉完美主義的插頭了,取而代之的是去擁抱生命中的真實,和真正值得珍藏的事情。
愛媽媽,雖然她們不完美,但是她們依然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
04
話語之門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家裡整天都回蕩著這樣的聲音:
今天颳風了,記得多帶一件外套;
昨天帶到學校的水都沒喝完,那怎麼行,記得要多喝水;
先別玩了,和你說了多少遍了,趕緊去把作業洗完;
怎麼還不睡,快點睡,要不明天又起不來。
孩子經常的沖我發火:別說了。
老公有時也說:你這麼叨叨,我都嫌煩,更別說孩子了。
我苦笑:做了媽媽之後,連嘮叨的權利都沒有了。
對媽媽,人們總是希望她們是一個很理性的人,能夠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至於那些毫無營養的「廢話」,則要少說,最好不說。
但其實,媽媽的一字一句的嘮叨,一茶一飯的囑咐,一鞋一襪的叮嚀,都是母愛最純樸的模樣,是孩子生命的滋養,也是媽媽能夠給予孩子的全部。
多給媽媽一些理解和寬容,看到她們嘮叨背後的深愛。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時刻,這些嘮叨會成為我們生命中最溫暖的記憶。
知乎上有一個熱議的話題:做了媽媽之後,你在那一個瞬間,突然理解了媽媽?
其中,一位網友的回答讓很多人濕了眼眶。
她說,小時候,總是希望逃離家庭,不想再聽到媽媽如永動機般不停歇的各種嘮叨。可是,等到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才理解了嘮叨的深意。
從懷孕初期,到孩子的長大,無時無刻不在擔心,擔心他們會摔倒,會生病,會傷心。
母愛,真的是厚重而深遠,無處不在。
以前有多不理解媽媽,現在就有多悔不當初。
還有一個網友說,她的媽媽離開她已經好幾年了,她很懷念從前媽媽在她耳邊不停嘮叨的日子,對她來說,那真的是一種最大的幸福。
別再厭煩媽媽的嘮叨,那些浸透著濃濃的煙火氣息的話語,是媽媽給予我們的最深遠的情感。
05
作家玉米嬸說:
希望我的孩子在50歲、60歲、甚至70歲時喊一聲:媽媽!我還能輕聲地應答:我在!
想想看,當我們人到中年之後,每天帶著滿身的疲憊推開家門,還能看到白髮蒼蒼的老媽媽在燈下等我們回家,那該是多麼幸福的一幅畫卷。
對於孩子來說,有媽媽的地方,才是家,有媽媽的孩子,才是寶。
即便我們的媽媽滿頭華髮,皺紋叢生,即便她們愛發火、愛嘮叨,即便她們跟不上時代,即便她們不完美,那又如何?
她們依然是我們心中最好的媽媽,是那個始終將我們捧在手心,放在心口的媽媽,是那個為我們遮風擋雨又無怨無悔的媽媽。
愛媽媽,在母親節,也在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