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執意要去死,他會想些什麼呢?
以前,有過一些關於臨終的探討,但那到底是無奈面臨死亡。可一個人主動想要去死,又會是怎樣呢?
前幾年挺火的一部小說,以及它改編成的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了。
一個名叫歐維的59歲老男人,恩愛一生的老婆患癌去世了,他本人又被從工作了43年的崗位上被辭退了。他曾經竭力維護的社區環境,也因為新來的鄰居,搞得一塌糊塗。
歐維決定去死。這是他答應過老婆的。
但是一個人要死,還是挺不容易的。歐維準備上吊,但是新來的鄰居不會倒車,撞倒了他的信箱。他怒氣沖沖地取下脖子上的繩子,去幫人倒車……後來,好不容易吊上了,繩子還斷了。
後來,他又在車裡準備放廢氣悶死自己,甚至拿起獵槍對準了自己的下巴……還是因為鄰居的各種騷擾,沒能死成。
每次要死的時候,或者身心俱疲的時候,歐維總會想起過去。想起那個獨自把自己拉扯大,熱愛汽車卻死於非命的父親,想起與妻子偶然在火車上相識的場景,想起他們幸福的每一個瞬間。想起出車禍,孩子沒有了,妻子還沒了腿,可他們還是樂觀地過了一生……
有人說,這個故事是治癒的。這個怪老頭是個好心腸,幫鄰居學開車,幫鄰居看孩子……當他抱著鄰居新生的嬰兒,放進自己當年給孩子準備的嬰兒車時,那種幸福和滿足,的確讓人心動。
可是,最後歐維死了。大概他已經想明白了,準備好好活下去的時候。醫生告訴他,他的心臟有點大,會危及生命。於是有一天,他走在社區的小路上,倒下去,就死了……
這個故事,符合所謂的「治癒」,小說暢銷,電影在豆瓣排進了150名以內。但我比較好奇的是,如果一個人決定去死,他真的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自己的一生嗎?
看過另外一個電影,叫《遺願清單》。兩個將死的老男人,決定按照遺願清單,逐項去完成人生最後的夢想,每完一項,便劃掉一項。人生的遺憾越來越少,死得也就安心了吧。當然,故事的最後,還是免不了和解啊,治癒啊。
所以我想問的是,如果一個要將要死了,或者決定去死,他到底是每天呆在角落裡回憶等死,還是忙著完成還沒完成的願望呢,及時行樂呢?
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後者。這個一路玩到掛,看起來更爽一點更酷一點,而且少一點悲涼和憂傷。當然,躺在床上動不了的,那就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