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
那些從小窮怕了的人,長大後掙了錢也不會滿足,為人吝嗇又小氣,而且不管做什麼生意,都覺得自己應該獲得最大的利益。
這樣的人,不管掙的錢是多是少,都是一個被錢所困的人。
實際上,人越是沒錢、越想掙錢的時候,越不能被錢所困。
因為「錢」終究是人把一件事情做好之後的附屬品,如果把心思都放在了「錢」上,就不能專註做好一件事,「錢」又怎麼會來呢?
《格言聯璧》中就說過:「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意思是,有的人之所以能振興家國,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方法是多數人的智慧結晶。
古往今來,那些能夠「悶聲發大財」的人,通常都是掌握了一些做事的成功經驗。因此,當你沒錢時,不妨參考一下老祖宗的智慧,或許可以讓錢來找你。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看過一個小故事:
在某個小鎮,一個商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非常好;第二個人開了一家超市,第三個人開了一家餐廳——這個區域很快就熱鬧起來了。
另一個小鎮,同樣是一個商人開了一個加油站,接著第二個、第三個人來了,也都是開加油站——最後形成了惡性競爭,大家都沒賺到錢。
《孟子》有云:「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就是說,想做君主,就要盡君主之道;要做人臣,就要盡人臣之道。
把《孟子》中這句話換過來說:你想掙錢,就要做能掙錢的事情;想掙大錢,就要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
如果看到別人做某件事賺到了錢,自己也莽撞地跟著做,是很難發財的。只有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才是佳徑。
不怕被利用,就怕人沒用
絕大多數人掙錢的方式,都是去某家單位上班。然而,通過上班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少之又少。
《孟子》中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意思是,凡是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若是自身的行為端正了,天下人自然就會歸順。
同理,如果上班的收入達不到理想水平,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沒有充分「被利用」。
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上班,本身就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過程——我們為公司創造價值,公司向我們提供利益。
所以說,如果想通過上班賺到更多錢,那麼,讓自己擁有更多「被利用」的價值,就是絕佳的途徑。
在賺錢這件事上,不怕被利用,就怕沒人用——沒人用,就代表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不能創造收入。
從「找方法」開始
許多具有上進心的人在沒錢時,會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勤奮、努力,就一定能賺到很多錢」。
但是,如果一味地埋頭苦幹就能發財的話,那些流水線上的工人早就實現財富自由了。
《格言聯璧》中講:「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於逆境的時候,思維要開闊、思想要打開,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也就是說,你在沒錢的時候,最應該思考的是怎樣用時間賺錢、用錢賺錢——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將時間的價值最大化。
很多時候,與其把時間花在加班上面,不如對自己進行復盤:自己擁有的哪些資源可以創造價值、哪些興趣愛好能夠變成真金白銀。
寫在最後
《增廣賢文》里有句話說: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這裡的「死工夫」不僅是指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是說:如果想要發財,要費盡心思地去找方法。
真正能夠發大財的人,往往是用對了方法,而不是只靠努力——人在窮困的時候,「努力」可以讓你解決溫飽,但「方法」才能使你鹹魚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