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實習生 曾思丹 杜晨宇 記者 周林怡
進入7月,全國多地首輪高考志願填報陸續接近尾聲。
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335萬,考生規模仍處近十年高位,疊加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志願填報市場愈發火熱。「張雪峰們」的直播間人氣爆棚,付費志願輔導機構迎來諮詢高峰,與此同時,眾多免費AI輔助志願填報工具,成了不少考生和家長的寵兒。
找機構或AI填志願,這屆考生的體驗如何?高考志願填報付費輔導是不是智商稅?面對後續補錄機會,又該如何科學決策?
6月22日,浙江師範大學,各高校招生負責人解答考生及家長關於招生政策、志願填報等疑問。圖源視覺中國
一門關於焦慮的生意
「沖省外高校還是穩省內大學?」浙江考生楊宇的稿紙上記滿了近三年高校錄取數據,焦頭爛額中打算把這個給問題拋給AI。
眼下,AI填報高考志願成為風口,眾多企業爭相進場,夸克、百度、騰訊等紛紛推出與志願填報相關的AI工具。
「AI在信息篩選上的確很方便。輸入省份、科目和成績排名,結合地域、專業、職業偏好等,AI幾秒鐘就給我列出『沖273穩210保993』的院校選擇。」楊宇說。但他隨即補充,畢竟填報志願是關係人生走向的一個重大事項,AI更多還是承擔輔助作用。
AI的應用,只是「志願產業」的一個縮影。艾媒諮詢數據顯示,近九成高考生願意選擇高考志願填報服務,2025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預計為10.9億元。
當下,志願輔導機構的廣告鋪天蓋地,從基礎諮詢到「一對一」定製方案,價格區間從千元到萬元,內容五花八門。
「沒有專業人士指導填志願就是兩眼一抹黑,找機構做諮詢感覺放心點,表姐之前就通過諮詢機構成功報考上理想大學。」來自江西的往屆考生況錚說。他當年的高考成績只高出一本線11分,想上省外一本大學較有難度。幸運的是,機構認真傾聽了他的訴求並列出定製化方案,他也如願被上海一所學校錄取。
但是,這一市場魚龍混雜,機構資質和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同樣是向外界尋求志願填報幫助,帶給江蘇應屆考生小潘的卻是一場噩夢。支付近8000元購買「四年陪伴」套餐,實際服務卻嚴重縮水,所謂私人定製的志願表粗糙如流水線產品:「只要用志願填報app一鍵生成就可以得到這張表,機構僅僅刪除了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的選項。」面對家長對志願空檔的合理詢問,對方極不耐煩,讓她直呼「花大錢買氣受」。
小潘的遭遇並非個例。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僅2024年就有超3000條關於高考志願填報服務的投訴,涉及虛假宣傳、退費糾紛等問題。
志願填報是場信息戰。信息轟炸之下,高報市場熱度飆升,焦慮瀰漫,考生和家長急切尋求可靠途徑,期望謀得一個理想未來。
付費志願填報服務存在注水現象。圖源視覺中國
焦慮從何而來
這屆考生和家長,為何對志願填報這麼困惑和焦慮?
新高考模式的複雜性佔主要原因。全國3000餘所高校、800餘個本科專業,報錄規則多,專業方向也在變化。南昌大學招生與就業工作處處長孔愛民指出,傳統文理科報考「只看排名」,而新高考下「一個選科對應多種專業組排名」,僅物理類考生就可能面臨數百個專業組的選擇,無效志願填報概率增加。
與此同時,全國高校正處於「專業大調整」時期。記者發現,今年有29種新專業進入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填報志願時缺乏往年數據參考,讓不少家長摸不著頭腦。
此外,網路上各類信息令人難辨真假,信息不對稱更使得考生陷入選擇困境。近段時間的短視頻平台上,不斷出現「生化環材天坑」「計算機年薪百萬」等標籤化內容,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可能製造「扎堆效應」。
「今年考生們對於『新工科』專業關注度明顯提升。」湖州中學副校長皇甫瑩觀察發現,在人工智慧火出圈、杭州「六小龍」刷屏的勢頭下,不少家長前來諮詢相關專業。
這股熱度也反映在招生計劃的調整上。光看浙江,相關數據顯示,今年聚焦前沿領域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這幾個香餑餑專業,在浙招生計劃投放量較去年分別增加38%、28%、11%。
信息迷霧和專業熱度交織,恰恰給了一些志願填報機構「可乘之機」。不少志願填報機構以「不浪費一分」的營銷話術,吸引著考生和家長。但很多時候,機構僅是按照數據概率為考生進行志願推薦,並未考慮個性化發展,甚至可能因為不想「浪費」分數,導致考生進入不喜歡的專業或學校,走了更大的彎路。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高校進行招生工作時,應進一步強化信息公開,通過直播宣講、校園開放日等形式,將專業培養方向、就業趨勢等關鍵信息告知考生,並建立反饋渠道,及時解答考生疑問。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需警惕付費機構誇大宣傳,對機構承諾的「保錄取」等話術理性判斷。尤其是新高考下,更要吃透選科要求和專業組調劑規則等,善用官方數據平台檢索信息。
湖州中學提供高考志願輔導。受訪者供圖
理性分析、長線眼光才是根本
「外援」不一定都靠譜,那究竟怎樣填報才科學?
「信息來源和獲取渠道的可靠性至關重要。」孔愛民強調,考生一定要通過陽光高考信息平台、各高校的官方網站等權威渠道獲取志願填報相關信息。在志願填報時,應嚴格按照選科要求,以免出現無效填報。
在此基礎上,要避免單一維度,打破「不浪費分數」的誤區,從興趣、優勢、就業、地域偏好等多角度進行考量。在此過程中,使用AI工具能快速搜集信息,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不過,前提是考生和家長對自己的情況充分了解,並親自參與決策。」孔愛民表示。
不少一線老師還有個共識:志願填報,不能等高考結束才「臨時抱佛腳」。長效化、系統化的志願填報輔助,應當貫穿整個高中階段。
皇甫瑩介紹,湖州中學從學生們高一剛入校開始,就通過心理專業測評、選課指導講座等方式,一步步引導大家找到真正「對胃口」的領域。為了幫助學生更早「沉浸式體驗」未來職業,學校還會聯繫高校、行業精英、校友前輩走近中學校園,把真實的專業學習、職場故事「搬」到課堂里,讓學生們更了解未來專業方向和職業工作內容。
首輪高考志願填報後,部分考生也將面臨徵集志願、補錄等環節。對於如何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業內人士提醒,填報前應先了解足夠的信息,包括院校校的補錄計劃數,該批次的考生人數,該院校該專業對學科有無特殊要求等等。關鍵時刻也更需冷靜頭腦,不要只關注熱門院校、熱門專業,「冷熱結合」使志願形成合理梯度,更有可能提高錄取機會。
志願表上的勾選,牽動著萬千家庭的心弦。這場「人生第二次高考」的終極答案,需要考生與家長回歸理性,參考官方信息,結合興趣與學科能力做出選擇。畢竟,人生是一場長跑,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