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成績公布,志願填報成為考生和家長的「頭等大事」。為獲取更多信息,不少家庭選擇求助於「高考志願規劃師」(下稱「高報師」)。艾媒諮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預計為10.9億元。
一邊是高考志願規划行業持續火爆,另一邊則是培訓考證市場存在亂象。《工人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教培機構的宣傳中,該行業沒有學歷和專業限制,只需花錢便可短時間內快速拿證,證書一到手還會幫忙推薦客戶,「市場缺口極大」「日入過萬元不是夢」……
在交費參加培訓之後,很多學員發現,手中的所謂「國字頭」證書並非「權威」,商家承諾的「介紹接單」也成了空頭支票。
收費標準、發證機構各不相同
「官網備案」「全國通用」「終身有效」……順著一條廣告,記者聯繫到一家江蘇的「高報師」教培機構。客服表示,「證書由教育部中央電教館頒發,是該領域最權威的」。
該機構推出的課程售價為880元,包含報名、培訓、題庫以及考試發證的費用。在記者諮詢過程中,客服反覆催促記者報名,說:「半個月後開考,再不報來不及了,已經有幾百人交費了。」
在社交平台上,記者還聯繫到另一家同樣聲稱是「中央電教館」發證的教培機構。對方發來的證書內頁顯示,該證書為「職業技能培訓證書」,等級為高考志願填報指導(高級),與上一家機構的證書內容、印刷樣式如出一轍,但培訓費用和考試時間卻不相同。
這家教培機構位於河南,客服彭老師告訴記者,「整套費用為2200元,6·18活動月特惠價1600元。」關於考試時間,對方表示「兩個月一批,最快8月初線上考試,考後兩個月下證」。記者擔心「考不過」,彭老師稱,「免費補考,直到過為止」。
記者發現,發放「高報師」證書的機構可謂五花八門,既有「中字頭」「國字頭」單位,也有行業協會、學會,還有無法檢索到相關信息的單位,讓人難以辨別。
同時,一些機構為誇大證書含金量,故意模糊其性質。江西某機構聲稱,他們的「高報師」證書由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頒發,是該領域的職業資格證書,「通過率很高,交5980元學費就可以先製作證書水晶牌」。
據記者了解,「高報師」並未被列入人社部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不存在所謂的「職業資格證書」。此外,記者注意到,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於今年6月發布聲明稱,該中心未開設過「高考志願規劃師」培訓課程,從未頒發「高考志願規劃師證書」。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2023年7月也曾發布聲明,宣稱並未開展「高考志願規劃師」培訓且沒有頒發任何此類證書。
學費交了,卻收不到證書接不了單
「高報師」的培訓、考證費用動輒上千元,為何仍能吸引不少學員?記者發現,不少教培機構瞄準大學生、寶媽等群體的兼職需求,強調「高報師」有著良好的就業前景。
前述江蘇的教培機構告訴記者,2024年6月考證的一位學員,在報考季「3天賺了3萬元」。山東的一家機構舉例稱,一名「高報師」每年最多能服務50位考生,高考報名人數眾多,而目前全國從業者只有不到2萬人。
在教培機構口中,要想入行「分一杯羹」,交費考證是前提。一家北京的機構介紹,參加培訓並獲得證書後,學員既可以自主找渠道接單,也可以選擇入駐該機構成為兼職「高報師」,由機構老師分配客戶,並提供獨家資料庫,首個報考季至少能賺到1萬元。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記者卻發現數條關於該機構的投訴。一位投訴者表示,自己2024年6月5日通過考試,到7月21日仍沒有收到證書,且教培機構以各種理由拒絕推薦客戶。
記者注意到,這個報考季,很多消費者在投訴平台上曝光了相似的套路,有的機構還翻新了花樣。例如,一位消費者表示,機構曾承諾,學習結束後會分配20~70單任務,每單給予400~1000元報酬,結果卻設置考核門檻,以其「未通過考核」為由不予派單。
北京盈善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清鑫向記者表示,根據我國廣告法的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這些機構以「無門檻入行」「需求大競爭小」等話術吸引學員,涉嫌違反上述規定;若以「培訓證書」冒充「職業資格證書」,則違反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對培訓學員構成欺詐,情節嚴重的,則構成詐騙罪;如通過語音、文字等形式向學員承諾「介紹就業」而未兌現,同樣構成違約或詐騙。
據媒體報道,近日,北京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因涉嫌發布「高考志願規劃師」速成培訓違法廣告,被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
規制亂象,引導市場回歸理性
「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市場之所以火爆,主要源於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高杭分析稱,當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就業市場的競爭較為激烈。不少家長對相關信息缺乏足夠了解,由此,一些個人和機構從中發現商機,利用信息差販賣焦慮。
高杭向記者表示,高考志願規劃師的速成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這項服務的核心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洞察、對相關學校和專業優勢的動態信息更新和全面細緻梳理,以及對學生個體特徵和家庭社會資本的科學研判。」他說,「所謂的『速成班』,大多只是傳授入門知識,或是人云亦云式的照本宣科,為報名者編織出一個『學完就能當網紅、掙大錢』的幻象,屬於一種『割韭菜』營銷。」
張清鑫建議,相關部門應對「速成培訓」「包拿證」等違法廣告開展專項治理,懲治冒用官方名義發證的行為,並要求平台下架違規課程。同時,建立行業白名單制度,將從業人員納入備案管理,禁止未備案的「黑機構」涉足「高報師」的培訓業務。張清鑫提醒有就業需求的群體,要增強辨別能力,切勿盲目投入時間和金錢參加相關培訓。
高杭認為,規制此類考證亂象,要先引導高報市場回歸理性,突破口在於豐富高考志願填報和學業規劃領域的公共服務供給。同時,他提示考生和家長,不要迷信「天價」志願填報諮詢服務,規劃師的建議只能作為決策參考,唯有結合自身實際,多方面獲取信息,才能做出科學的選擇。
原標題:《工人日報:考個「包拿證」的「高考志願規劃師」靠譜嗎?》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