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大學一大四學生劉某喬發表sci論文14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一事引發社會關注。5月10日,重慶大學對此發布情況通報稱,2021級本科學生劉某喬系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某華之女,劉某華安排劉某喬參與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論文和專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論文和專利署名不當的學術不端行為。
事件源自一篇《重慶這8位同學獲國家獎學金》的推文,其中提到劉某喬「發表sci一區期刊論文5篇、sci二區期刊論文9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本科生髮表14篇sci論文,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相比於同篇推文中一位發表7篇sci期刊論文的博士生,這一數量上的差距也足以令公眾質疑。南都記者檢索發現,不僅劉某喬所有的論文均有其父劉某華的署名,其以非第一作者申請的發明專利最早時間在2016年,當時她還是一名初三學生,究竟是學術天賦傲人,還是玩起了「拼爹學術」?
這麼多篇論文聯合署名,首先當然要質疑,父母和子女能不能在同一篇論文中共同署名;其次則是,劉某喬究竟有沒有真實的付出和學術貢獻?對於這些疑問,通報其實可以更詳盡一些。據通報表述,「不當署名」可能是出於名利追求而非學術研究,這樣的「聯手」毫無疑問玷污了學術,更傷害了每一個學子內心對公平的希望。
劉某華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長職務,劉某喬獲得的國家獎學金等榮譽和獎勵也按相關程序被撤銷。劉某華作為劉某喬就讀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安排女兒搭上父親的學術便車,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即便劉某喬確有一定的學術實力,但劉某華卻不鼓勵她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反倒借親屬便利為其鋪路,顯然是鋪了一條坑娃的歪路。於師生關係,缺失誠信教育的老師顯然沒有教好學生,二人共同違背學術誠信,必定要承擔學術不端的代價;於父女關係,劉某喬年紀輕輕沒能抵擋住名利的誘惑,但久耕學術的父親按理不該如此。這些傲人成績能否證明女兒擁有真才實學,恐怕只有劉某華自己清楚,如果只是為了替女兒追求署名背後的名譽,這樣自欺欺人的家庭教育無疑也是失敗的。
類似的「母子論文」「父子論文」事件也曾多次發生,儘管親屬共同署名在學術界並無禁止規定,但在實際流程中,其中潛藏的學術不端行為並非不可避免。一方面,常言道「舉賢不避親」,能否在論文審核流程中探索建立申明制度,保證親屬合作學術研究的透明性、公平性?
另一方面,此事被曝光也是由於上述推文中的數據太過「耀眼」,本是引以為傲的內容卻翻了車。這無疑值得反思,評獎評優機制能否更科學合理,讓學術研究的質量走在論文發表的署名、數量之前?同時,對於學術評價機制打破「唯論文」傾向,不僅要考察真才實學與真實貢獻,也要將範圍從教師、博士生和研究生擴展到本科階段。進一步普及正確學術價值觀、完善人才評價制度,才能少一些「本科生髮表14篇sci論文」這樣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