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四會紙言紙語古法造紙研學基地迎來了春季的開篇之作——首場大型研學活動,為全年非遺研學教育實踐拉開了序幕。高要區南岸科德小學組織近600名二年級學生懷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好奇,紛紛加入這場知識的盛宴,共同開啟一段難忘的非遺研學旅程。以「紙」為媒,從歷史、科學、技藝三重維度解構千年造紙文明,為新時代青少年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探、學、踐、悟」的立體化研學課程,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
高要區南岸科德小學走進古法造紙研學基地。
溯源千年技藝:從蔡倫革新到文明傳播
本次研學活動在古法造紙鄧村展覽館以《蔡倫造紙》故事開篇,研學導師通過古法造紙歷史文化展示介紹和互動問答,帶領同學們穿越至東漢時期。同學們了解到,蔡倫以樹皮、麻頭、破布等為原料,突破性改進造紙工藝,使紙張「廉薄而便用」,推動文化突破時空限制廣泛傳播。
同學們參觀古法造紙鄧村展覽館。
「造紙小偵探」上線!植物原料大揭秘
活動現場變身「自然課堂」!導師們帶領同學們辨認構樹皮、桑、麻、竹等造紙植物,並通過觸摸樹皮纖維、觀察蒸煮後的變化,直觀理解原料選擇對紙張質量的影響。一名學生驚奇地發現:「構樹皮蒸煮後變得像棉花一樣軟!」這種沉浸式探索,讓同學們成為「造紙知識小達人」。
導師們帶領同學們辨認構樹皮、桑、麻、竹等造紙植物。
變身「小工匠」!「沉浸式」非遺研學寓教於樂
同學們變身「小工匠」,這種「沉浸式」非遺研學寓教於樂,讓「造紙術」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同學們能夠更深入了解其內涵和價值,從而更加珍惜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於其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同學們「沉浸式」非遺研學。
「紙飛機編隊」起飛!非遺技藝玩出新花樣
「用親手做的紙折出最酷的飛機!」在「紙的創意應用」環節,同學們腦洞大開:有的設計成「火箭」造型,有的在機翼貼滿花瓣,還有的組團挑戰「紙飛機飛行賽」。團隊協作中,同學們自發喊出「一、二、三,飛!」的口號,將造紙術的「協作精神」轉化為競技樂趣。
同學們在「紙的創意應用」環節大展身手。
此次非遺研學活動打破傳統課堂邊界,構建「可觸摸的文化教科書」。同學們帶著沾滿紙漿的袖口返程時,行囊中不僅有親手製作的「手工花草紙」,更裝載著對匠人精神的切身感悟。古法造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鏘鴻老師在總結中強調:「當同學們懂得敬畏紙的來之不易,便能真正理解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精神密碼。這種『指尖上的傳承』,正是最鮮活的文化自信教育。」科德小學負責人表示:「這場研學活動讓同學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為非遺研學教育提供了新範式。」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莊家茵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