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智能助教、科研「特助」……「AI+高校」是啥樣?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記者魏夢佳、趙旭)為學生量身定製學業規劃、24小時解答疑難問題,為研究人員查找資料……「DeepSeek+高校」的智慧教學研究場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實現。

近期,北京部分高校加緊部署DeepSeek大模型引發熱議,「校園版DeepSeek」將如何賦能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助力提升大學治理效能,又會引發哪些風險?

多所高校「嘗鮮」DeepSeek

在北京師範大學數字平台上,新聞傳播學院大二學生馬艷娟,點擊「智能助教」版塊,開始體驗「學業規劃」功能。對話框中,她輸入「請制訂新學期學習計劃」,一張詳細的學習計劃表即刻呈現眼前。

「『智能助教』會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我所描述的學習特點,快速整理出學習進度規劃、所需學習工具等,比以往自己摸索更有效率。」馬艷娟說。

新學期伊始,北師大本地化部署DeepSeek,為近萬門課程定製「智能助教」。學業規劃、概念講解、解題啟發、寫作指導等多項助學服務,讓學生們感到新奇又方便。

北京建築大學學生體驗該校基於DeepSeek打造的「匠心智語」人工智慧平台。新華社發

北京交通大學在其智慧教學課程平台中接入DeepSeek,並向全校教師開放。該校表示,功能後續將逐步對學生開放。

開學首日,中國人民大學就為40餘個部處單位分配了DeepSeek使用許可權,並召開技術輔導及應用研討會,確定數項「DeepSeek+」業務流程重塑方向,其中科研支持是重點方向。一些行政辦公人員還組建興趣小組,研究簡版DeepSeek模型應用如何提升辦公效率。

「這是學校推動數字化轉型、提升科研生產力和服務水平的探索。」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副處長、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錢明輝說,學校計劃依託DeepSeek及基礎科研資料,開發建設面向科研項目的智能模型,為研究人員配備專屬「智能助手」。

北京建築大學基於DeepSeek開發了「匠心智語」模型,為師生解答各類問題。該校副校長陳紅兵表示,學校正與企業合作,加緊開發「AI+專業」融合式課程以及應用培訓方案,幫助師生儘快掌握新技術。

DeepSeek將為高校帶來哪些機遇?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磊認為,在信息化浪潮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高地,應積極擁抱新技術並發揮引領作用。

「DeepSeek像一個無時不在的『智能老師』,讓教學走出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學習環境。」王磊介紹,教師可將課件、研究等「喂料」給DeepSeek,「調教」出專屬的課程知識庫、資料庫,便於學生隨時學習;學生也可利用其預習、溫習課程,跟進學習進度等。

「DeepSeek可以在老師出題、閱卷、答疑等方面提供助力,也可通過營造AI場景,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陳紅兵說,對於建築專業學生來說,一些危險且不易抵達的建築場景,就可通過AI技術復現,成為案例性教學的補充。

「在科研工作中,項目設計、資料收集及文獻整理等工作很耗費時間,利用DeepSeek結合專門資料庫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錢明輝說。

AI技術也有利於推動多學科交叉研究。以往研究人員之間的討論有時空限制,但DeepSeek是24小時在線。「這相當於開啟了校園科研的新形態:一個水平很高的『助手』能隨時跟你對話。」錢明輝說。

此外,專家認為,填報、報表、信息匯總等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可藉助AI去高效完成。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雙聘教授瀋陽認為,DeepSeek使高校管理更智能化和高效化。

技術熱潮背後的冷思考

為高校帶來高效智能的同時,DeepSeek的廣泛應用是否會讓師生變得更依賴技術、懶于思考?是否會讓學術造假更容易、帶來數據安全風險?新技術的應用邊界在哪?

多位教師表示,新技術應用有可能會增加學術不端的風險。「教師使用大模型時也會有顧慮,資料使用在什麼範圍才合理合規、不會被當作學術不端?這些都需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明確應用邊界。」錢明輝說。

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人員研討人工智慧如何賦能科研工作。新華社發

「技術應用越廣泛,越會凸顯有思想、有教學魅力的老師的能力水平,因為教學是思想的碰撞和心靈的溝通,這是機器替代不了的。」王磊說,技術是工具,教師最根本的是應增強學術素養及創新能力。

AI浪潮已至,智慧校園是大勢所趨,但AI與教育的融合仍有賴於師生素養提升、技術適應性及相關制度的建設完善。

瀋陽認為,DeepSeek對於高校的教育模式轉型、科研範式升級及管理現代化都會產生深刻影響,未來需關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學術倫理、崗位影響等潛在風險,特別要避免師生和科研數據被泄露或濫用。為此,應制定明確的AI使用政策,加強技術監管。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表示,高校未來要同步推進技術賦能與風險防控,通過完善科技倫理與學術治理體系,以技術及制度保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