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廣州中小學開學。過去的這個假期,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人工智慧)震撼了很多人,引發了更多普通人對於「ai這麼強大我怎麼辦」的思考。廣州知名中學的校長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他們在開學典禮上給出了答案。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姚訓琪:習得自律、崇尚自主
deepseek震驚世界的背後,是自律的堅守、自主的探索,突破重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創造出來的。
自律,是通往成功的基石;自主,是實現夢想的翅膀。在新學期,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是培養時間管理的習慣。不要小看每天按時完成作業,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及時複習和預習的簡單小事,它們都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是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ai時代,機器會解所有的題,甚至比人解得更好更準確。但獨立思考才是解決問題能力的開端,是真正創新的源泉。
三是培養堅持不懈的習慣。
在新學期,希望同學們都能認真思考自己的目標,制定一份合理的生涯規劃,繪製一幅清晰的未來藍圖。
廣東廣雅中學校長龍國華:構建高效思維、持續進化
deep seek給學習帶來三點啟發:
一是要深度思考,挖掘知識本質。真正高質量的學習,就是讓知識在大腦中沉澱,深入思考,不斷追問。
二是要優化方法,構建高效思維。青年學子提升學習「算力」,則在於方法優化:學習要像模型訓練那樣聚焦核心,優先攻克學科主幹脈絡;思考要像ai融合多領域數據那樣跨界聯結,將文理知識交叉思考,形成系統思維;方法要像模型迭代升級那樣,定期復盤錯題與困惑,實現動態更新與領悟理解。
三是要終身學習,實現持續進化。
人生的格局,也恰似ai模型的「底層架構」,它告訴我們,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既不固步自封,又要學會與人分享,越自信,越開放;越開放,越成功。
廣州市執信中學黨委書記陳民:永葆好奇,尋找熱愛
在人工智慧發展迅猛、幾乎無所不能的時代,我們當下按部就班的學習還有意義嗎?作為中學生,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世界?作為教師,我也在思考:未來還需要教師嗎?如果需要,教師的工作是什麼,需要具備什麼?
既然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可以做到這麼多,我們還需要學習嗎?還需要背誦古詩、解數學題、寫作文嗎?我想告訴大家:科技越是發達,我們越是要把自己塑造成不可替代獨特的人。我們真正可貴的不是手快、會算數、能背詩,而是會哭會笑、敢犯錯、能共情、敢異想天開。就像有了計算器後,人類反而更珍惜「數學思維」而不是「算數速度」。
同學們,今天的學習不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創造力、有判斷力的人,精神豐盈自由的人。
作為中學生,該何去何從?我想給大家三點建議:
第一,擁抱科技,但不要被科技所奴役。
第二,保持好奇心,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始終保持競爭力。
第三,找到自己的熱愛,並為之全力以赴。因為只有熱愛,才能讓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輕言放棄;只有熱愛,才能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意義。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歐衛國:在自己的天賦上做到最好
deep seek源於梁文峰和他的團隊站到技術的前沿。我們如何才能走上科創的道路呢?
也許還有同學記得,我們上一年的科技節中,就包含了宇樹科技機器人的展示項目。
在我們的同學群體中,也有這樣一批在科創路上不斷攀登,並已嶄露頭角的同學。比如,學生組建的「生命方舟」項目團隊,今年斬獲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 中學最高獎。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今年出台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中,特彆強調了要面向中小學實施「沃土計劃」,面向高中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實施「脫穎計劃」,希望同學們保持熱愛,鍛造長板,在自己的天賦上做到最好。就像電影中哪吒所說的,「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中,每個人前進的動力,都會匯聚成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滾滾洪流。
廣州市第六中學黨委書記劉建祥:責任是抵禦虛無的錨點
在人工智慧重構知識體系的今天,在價值觀多元碰撞的時代,我想,唯有責任意識方能成為抵禦虛無的錨點。
當人工智慧重構教育生態,元宇宙模糊虛實邊界,我們更需追問:在技術狂飆的時代,責任將棲身何處?答案或許藏在中國古代農人的智慧中——他們懂得麥苗需要九十九道工序才能成熟,懂得土地不會辜負深耕者的虔誠!請大家相信,責任不是成本的累加,而是價值的重構;而且責任從不在新舊之間站隊,而是讓每個時代的技術成為滋養人性的沃土。希望大家以「日拱一卒」的堅持,夯實責任之基;以「敢為人先」的勇氣,突破責任之界;以「家國天下」的胸懷,升華責任之境。不止於獨善其身,更願兼濟天下,「讓世界因我而不同」。
文| 記者 蔣雋 何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