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寒假於本周結束。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會圍繞學校的作息表進入另一種熟悉的生活秩序。
教育是經久不息的社會話題,人人關心下一代的成長,但在這個過程中,問題五花八門,經驗各種各樣。沒有人能夠掌握最正確的標準答案,但可以找到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方法論。
這些年,一些關於教育的書作日漸為讀者所關注。教育這件事任重道遠,還需繼續上下求索,但大可不必為之內耗。
親子關係大考驗
對很多家長來說,從孩子踏入校門那天起,他們的親子關係便迎來一場大考驗。家長輔導作業崩潰的場景,時常作為段子出現在社交網路上,那並不是為了幽默而故意誇大的演繹,而是發生在千萬個家庭里的真實事件。
除了網路搜索,許多家長也試圖在書籍中尋找解決親子關係的有效方法。他們意識到,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教育就無從談起,這是一切溝通的基礎。而事實上,親子關係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電視劇《小捨得》海報
《親子談判》這本書直擊父母與孩子之間無效溝通的原因,並從談判的角度出發,試圖提供解決之道。「親子談判是一種以談判為基礎的互動方式,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思考,為自己做出選擇,最終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書中寫道。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估計是很多家長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理想親子關係中的重要一環。有哪個家長不希望有一個自律的小孩呢,可是對教育而言,得到的前提是付出,家長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付出耐心和精力。
有些家長十分重視自我學習,認為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應該從自己入手。他們閱讀大量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武裝自己的「父母」身份。其中一些書籍告訴他們,要平等地對待孩子,要理解和鼓勵孩子,可這並不能完全解除教育過程中的焦慮。
新近出版的《不確定的愛》探討了當代中國城市中一群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焦慮和希望,很多家長都可以從書中所列舉的事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關於孩子的特長班問題,書中9歲的艾比至少已經上過12種不同的課程。她的父親認為沒必要上這麼多,按照「專家」的說法,特長班要按照孩子的興趣來,不要強行給孩子增加負擔。但是母親卻認為孩子今天之所以這麼優秀正是和上這些特長班有關係,而且這些課程就是根據艾比的興趣來選的。再比如升學問題,艾比的母親總是自豪地談起自己與女兒的親密無間,但是「考試」妨礙了她成為友好家長的努力。
考試關乎學生升入什麼樣的學校,甚至關乎一個人的未來。「爭取進入一所好名聲的學校不只是執迷於社會地位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出於實際考量——確保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對一部分人而言)確保孩子能有一定的生活質量。既然所有學生都參加同樣的標準化入學考試,那麼那些過度依賴複習課、布置大量家庭作業卻又沒有高升學率的學校便不受青睞。相比之下,在聲譽好的學校,有能力的老師會用聰明的方法緩和學習強度。」書中寫道。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爭取」的過程並不容易,可能意味著家長和孩子需要付出更多。如何在建立一段好的親子關係和升入一個好學校之間找到平衡,對不少家長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
「起跑線」不是決定因素
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許多家庭也在尋找成功的範本,希望從「別人家的孩子」那裡得到一些有益的經驗。
2016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 博士畢業生何江作為優秀學生代表站上演講台,分享了自己的一段故事,在社交網路上引發廣泛關注。人人都想知道,這位年輕人是如何從中國湖南的一個農村家庭走到哈佛大學的演講台的。之後,何江將自己的成長故事寫在了《走出自己的天空》一書中。
何江後來怎麼樣了?2024年,何江再次推出了新書《不內耗的教育》,從自身的經驗和思考出發,回應讀者關於其成功「秘訣」的好奇。與之同時,《走出自己的天空》也更名為《過往皆為力量》再版。
據《不內耗的教育》,2016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何江申請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職位,負責人造肝臟以及癌症早期檢測的研究。他曾獲得美國《福布斯》雜誌「30位30歲以下醫療健康領域青年俊傑」榮譽,被世界頂級智庫阿斯彭研究所評選為阿斯彭思想節聚焦健康學者,獲得美國生物科技新星獎。2019年,何江在美國波士頓創立了生物科技公司Vizgen。公司在全球推出第一款單細胞空間基因組學儀器,並多次被評為全球十大空間生物學公司之一。
2021年,何江也成為一名父親。他開始梳理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找到教育的底層邏輯,他相信,那對自己的孩子同樣適用。
「一個人的成功,受眾多因素的影響。除卻運氣,一個人的底層思維方式、做事習慣,以及處事方法,往往左右一個人的成與敗。……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學習知識量的多少,對孩子未來的成功,可能佔比更重。這也導致當下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提前學知識,課後補知識,生怕孩子落後,教育內卷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反觀我的成長故事,因為資源匱乏,我在鄉下並未有過多機會接觸最好的教育資源,然而通過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方式,我在後來的學習中迅速地追趕了上來,底層思維甚至讓我實現了彎道超車。由此可見,好的教育理念和底層邏輯,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一個人的潛力,持久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何江寫道。在他看來,自己的成功不是個例。
何江認為,「起跑線」不是一個人成功的決定因素,也不必為此產生教育內耗。比起家庭條件與資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傾注的心血更為重要。「他們精心培養我的生活、學習習慣,底層思維能力,人生觀以及個人綜合素養,影響了我的成長曆程。這些觀念一直支持著我走到了今天,並讓我朝著更遠的未來邁進。」
教育投資與回報
在《不內耗的教育》中,何江並沒有迴避教育的現實問題,以及人們對教育的某種期待,「不可否認的是,教育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投資。」
今天,人們習慣以「投資」和「回報」來形容一個家庭在教育方面的付出與成果。人們在教育方面的決策和執行往往關係到個體的命運和家庭的未來,可是當它成為一種現象之後,人們又發現,教育還有更為縱深和廣闊的現實意義。《生育、人口與教育投資》這本從民族志材料出發的書,或許可以幫助讀者從更為縱深和客觀的視角來認識教育。根據書里的觀點,家庭是下一代社會成員形成自己觀念的地方,也是生育決策和教育投資發生的場所。
《生育、人口與教育投資》從量化史學的角度提出並回答了一系列關乎當下現實的問題,比如「少生精養」與「多生散養」,哪種生育決策更明智? 更大、更綜合的學校,教育效果是否更好?有兄弟姐妹,對兒童的成長意味著什麼?性別平等一定會使「雙職工家庭」成為主流形態嗎?高生活水平、高性別平等程度、低生育率的模式發展歷程如何?由此可見,教育不僅關乎個體的成長、家庭的發展,還關乎宏觀層面的走向。
《不確定的愛》也是一本教育民族志方面的書作,作者關宜馨目前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可怕與模範」「創造條件,或,布置的技藝」「電視空間中母親觀念的失敗」「投資人力資本,保存生命能量」「情感銀行」……單看這些目錄題目就可以知道,《不確定的愛》是在另一個維度闡釋教育。據介紹,這本書揭示經濟變革如何在人類最私密的經歷中表現出來,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家庭這一最基礎單位內部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經歷,提供一種對道德能動性的本質的思考,探討人們如何在生活無數的意外事件中,辨識什麼是可以控制的,什麼是不可以控制的。
電影《好東西》海報(2024年上映)
關於教育的書作當然不是只有這些。在當下的圖書市場上,教育方面的書籍涵蓋方方面面,比如有教人3個步驟做好父母的,有教人10分鐘愛上作文的,有教人3分鐘學會物理的,可無論是「好家長」還是「好學生」都沒有速成班。當然,教育也沒有直接通達的捷徑。
記者:江丹 編輯:徐征 校對: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