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教育是百年之計,任重道遠。教育是持之以恆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孔子說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是的,教育要因人而異,不能千人一面,教育要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


在引導孩子成長路上,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之舉。沒有達到預期教育目標,可以說是失敗的。

在九十年代,在學雷鋒之日,廣東老師給南方一個四年級的學生講雷鋒小時候的故事,用意是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

老師講只有幾歲的雷鋒,冒著鵝毛大雪上山砍柴的故事,並展示了白雪皚皚的圖片,南方的孩子看到大雪紛飛,滿山遍野都是厚厚積雪的場面,興奮不已。他們的注意力都在於大雪方面,有的情不自禁地說:「好大的雪呀!肯定很好玩。」「能在那裡堆雪人,打雪仗就好了!」根本不注意聽老師講,老師的教育失效了。

一個年輕的母親,想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懂得感恩,體會父母的養育的辛苦,將來能好好報答父母的恩情。


有一次,她問自己七歲的孩子:「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掙錢,讓你吃好穿好,過上幸福的生活,你長大了,怎樣報答爸爸媽媽呀?」

孩子揚起稚嫩臉,天真地回答:「我送你們去養老院。」年輕的母親怔了一下,而後假裝生氣地說:「我現在送你去孤兒院。」

原來這位年輕的母親帶孩子去參觀過一家養老院,對孩子說過,這些爺爺奶奶在這裡有人照顧,很幸福。

所以,在孩子幼小的潛意識中,在養老院很幸福。

一位奶奶給孫子講過去他們生活的苦,說:「寶貝,你們現在多好,想吃啥就能吃啥,不但能吃飯,還能吃好。那時奶奶可苦呢,連飯也吃不飽,天天要靠吃紅薯來充滿肚子。」

孫子並沒有領會奶奶的意思,說:「奶奶,你真好,天天都有紅薯吃。我想吃紅薯,你能天天煮紅薯給我吃嗎?」

整得奶奶一臉懵逼。


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體會農民的苦,讓他們知道,不想過農民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的苦,就得好好學習,將來找一份好工作,就帶孩子回農村去體驗生活。

誰知,孩子回到農村,去到田裡看到金黃的稻穀,高興地手舞足蹈,興奮地去割稻穗。

走到花生地里,拔出一串串花生,說:「原來花生真的埋在地里的,真有趣。」

他們也沒有好好勞動,對農村充滿好奇,玩得可盡興的呢。

人的教育,有時真的蒼白無力,有些教育,註定是失敗的。

教育,也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