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了,別給學生減負了

恍惚中,差點一個跟頭栽倒在茶几邊,一個激靈,睡意全無,抬頭看看對面牆上的掛鐘,已經過了12點,拚命搖了幾下頭,才回過神來:陪孩子完成作業嘛,女兒還坐在那兒奮筆疾書,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我這作陪的競然還有臉睡著?真是愧慚啊!

  這樣的狀態,對初中的女兒來說,已經習以為常,最開始,以為是她拖延的老毛病,後來,給她的作業簽字時,發現那半尺高的作業確實不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

  然後,她可以有5一6小時睡眠,再然後,就是哈欠連天,睡眼迷離起床吃飯,去學校……對睡眠向來都不敢奢侈的我,都覺得她睡得不夠,讓我挺納悶的是:口口聲聲的「雙減」,一片叫好聲,我怎麼看不見孩子臉上的笑容?

  其實,關於「減負」,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從建國初,我們已經整整為孩子們減了這麼多年的負,現在動輒就一句「……最嚴厲……條例」,然而,喊著喊著,喊成了「狼來了的故事」。

  60多年來,國家頒了9道「減負令」,每次都冠以「最嚴」減負令。

  從全國的「減負十條」,到地方的「八個嚴格」「六個不準」「四個禁止」……從嚴控作業量、考試頻率、在校時間,「減負」越來越精細化。

  從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了新中國成立後首個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到現在的「雙減」。

  孩子們在滿懷希望的喜悅中,面對家庭作業、課外補習班,興趣班的輪流「轟炸」下,慢慢學會了對著鏡頭從容不迫地大談特談「減負」給自己帶來的諸多好處,如此昧著良心說話,我很想看到他們笑場,但是,從來沒有,當然,笑場是存在的,但屏幕前的你我是看不見的,如若不然,難堪的人就多了。

  關於減負這事,在當前的中高考制度下,顯得格外尷尬,面對分數的硬指標,哪個父母敢大意?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天資差,中考之後的分流,讓望子成龍的家長,面對減負的「好意」,自然不敢笑納,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只能把「多多益善」發揮到淋漓盡致,才算真正盡到了家長的責任。

  學生負擔重是社會物質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只不過教育背了鍋。家長對孩子前途的擔憂,孩子肩負家庭改變命運的重任,外化為對教育的投入,對名校的狂熱。

  在社會大背景沒有改變的前提下,試圖通過教育來解決諸多社會問題,有點強弩之末,也賦予了教育更大的使命,有了極大的社會期待,高期待高投入之下,使得教育招致了更多的責難。更易導致教育的急功近利。

  嘮嘮叨叨講了這麼多,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和許多父母一樣,我也不敢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躺平不可能,但總得保證睡眠吧,所以,我決定,讓孩子先睡吧,明天早上早點起床再趕作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