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項立剛就高校培養人才發表自己的感悟。項立剛認為,人類100年以來,在理論物理和化學方面都沒有什麼進步,搞這些研究的人都是在混日子。而對社會有用和有價值的恰好是工程師,因此,高校應該多為社會培養一些卓越工程師。而那些搞純理論研究的,只需要養非常少的人去碰碰運氣就可以了。
項立剛的這番感悟是因為他看到北京正在召開的一個有68所高校參加的「2024年卓越工程師培養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由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學校共同承辦,共有600餘人參加會議。
看了這個會議介紹,項立剛認為,即便以後人類在理論方面能夠有所突破,應該也是由工程師先在產品和技術上完成突破,然後由實踐再到理論而完成突破。另外,項立剛認為,人類接下來的理論突破應該在外太空,而這方面的突破也要隨著人類的腳步邁向外太空之後才能真的有所突破。
而對於這次68所高校所參與的研討會,項立剛認為他們的討論方向是對的。但是,這些高校能不能真的按照這個方向去努力,項立剛還是持懷疑態度。甚至項立剛甚至懷疑,68所高校所參與的研討會很有可能就是走個過場。項立剛指出,高校真要培養卓越的工程師,就應該把論文的指標取消了,讓學生提前到企業去實踐,而時間應該不少於一年。
其實,項立剛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一定是大量的工程師,雖然大部分高校在大二或者大三階段也有企業實踐環節,但是時間都太短了,大部分都在一個月到三個月之間。這個時間很容易讓學生和學校把它當做走過場。
對於高校來說,怎麼樣培養卓越工程師,就高校所處的地位來說其實是很難的,畢竟這些老師本身就沒有什麼實踐經驗。因此,也正如這次研討會所說,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學校與企業進行聯合,同時在理論和機制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因此,從實踐的角度來說,項立剛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培養卓越工程師不是說開一個或者兩個研討會就能夠解決的,還需要大量的制度、流程和機制方面的研究及不斷實踐和創新。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高校已經認識到了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要性。接下來就看這些高校如何把這一步棋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