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編製體現的是國有與民間教育資本的不同,與「鐵飯碗」無關

#繼2023年廈門等地招聘中小學教師出現「參聘制」(簡稱參聘編)後,青島某區招聘中又出現了「派遣制」(簡稱派遣編),對此不同等級待遇的中小學教師招聘,引起眾人的熱議#

近期網上爆出一些地區在招聘教師時,因為沒有編製而導致崗位無人問津。於是,很多網友疾呼不能讓教師職業成為「泥飯碗」。與此同時,有人開始懷疑有關「教師待遇比照公務員」的法律法規是否會破功。

編製的功能意味著國家教育資本投入的規模

人們說考上了帶編教師,其實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意味著該入職者,享受到國家發放的教師薪酬。二是意味著國家對教師的資本投入又增加了一份。正是這種專項的資本投入,因此使某一個入職者的工資獲得相應的保障。

不論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沒有編製,就意味著教師的薪酬是地方稅收或民間資本的投入

既然無編製,是非國家教育資本的投入,那麼,地方教育部門的無編製教師招聘,其薪酬從何而來呢?顯然,這類教師的薪酬不來自中央政府的專項資金,而是地方政府通過自己的途徑籌得的資金,這種資金,可能是地方稅收資金,也可能是民間資本的投入。

但是相對於中央政府的教育專項資金,地方政府的籌資及民間投資均是難以保證可持續的。(即當地方政府破產或企業倒閉都會使這部分投入消失)可見,即便如廈門這樣經濟發達的城市,在教師招考中,一旦失去編製,也同樣不能得到求職者信任。

民間資本作為一種遊資,會使民辦學校賴以維持的資金投入難以為繼。

近期,各種校外教育機構跑路,包括一些國內知名國際學校也未倖免,可見,民間資本支撐下的辦學,其經營活動是十分脆弱的,因為,如果把資本投入作為教育產出的成本,顯然是有違教育規律的,因為人的培養很難用資本的投入來確切評估,尤其是當這些民辦機構,試圖使自身教學質量大大超出其他同類時,資本投入的規模是無法預估的,所以就造成很多校外教育機構紛紛倒閉跑路。

那麼,既然如此,今後民辦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的民辦學校是否還能辦呢?當然可以,但是資本投入的方式會有變化。即民間教育投入,必然是以社會公益性的投入支持教育,具體來說,學校不可能由資本持有者來辦,換言之,企業對教育的資本投入,所帶來的是社會化產出,是企業的社會效益

隨著我國人口生育率降低,鼓勵民間企業辦學的政策,將會轉變為鼓勵民間教育資本公益性投入的政策。

隨著國內人口生育率下降,公辦民助的教育政策會有變化,可以預見,在義務教育階段,隨著公辦學校規模的逐漸縮減,民辦學校的規模也會日漸式微。因為國有教育資本是地方辦學的有力支撐,所以公辦學校不會跑路。而民辦學校是民間資本,是遊資,所以難以確保辦學的穩定。

當下義務教育的多渠道辦學模式,預計演變成民間公益性教育基金投資模式,即公辦學校可以接受捐贈,但由企業直接辦學的形式將會逐漸退出。

教師招聘中的「事業、參聘、派遣編」既是招聘的方式,也說明教師工資的來源。

既然國家事業編製是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資本投入,那麼其整個投入規模的依據一定是根據義務教育的規模設置的。換言之,國家整個的教師編製是根據義務教育需要制定的,既然如此,編製的數量不可能年年遞增,或年年減少。一般說來,是按照國家「五年規劃」來設置。

目前一些地區實施的「派遣編」、「參聘編」,一是在國家對該地區沒有增加教師編製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臨時所需出台的地方政策,而這部分教師的工資則是來自地方政府的臨時撥款。二是隨著該地區教師退休轉騰出事業編後,這部分考取了臨聘、參聘教師,自然根據需要轉成事業編製,享受國家專項投入的工資。

主張取消教師的事業編製,按照企業招聘方式來招聘教師,甚至聲稱「打破教師鐵飯碗」,其實是對「編製」的誤解。

因為義務教育是國家強盛之基,所以,教師的招聘制度是一項嚴肅的法治舉措,正因如此,中央政府才不斷調整聘用機制,力求打破一朝受聘,受惠終生的現象,對於那些思想蛻變,無故躺平,甚至是違法亂紀者適時解聘。確保教師隊伍的質量。而所有這些管理措施,也需要地方政府(如縣管校聘)落實,但是,國家的教師事業編製則不會取消,否則,國家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就會無的放矢,造成盲目的投入。由此可見,教師的事業編製與「鐵飯碗」完全是兩碼事。

至於說把教師招聘比照企業招聘方式也是說不通的,因為企業投入是民間資本,招聘標準當然要由企業方來定,而教師招聘反映了國家的教育意志,所以招聘也不可能企業化,即便是縣管校聘,學校的聘任標準也要按照教師法實施。當然,具體到某個學科教學所需的特殊要求,還需校方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