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視評】「小升初焦慮」怎麼破?陽光招生+適合自己

  近年來,公民同招、全員搖號等新政接連出台,不少家庭開始選擇直升對口轄區初中,「小升初」選擇越來越多,但似乎每一屆家長總有自己的糾結、焦慮和煩惱。

  焦慮根源之一就是「名校效應」。「名校」二字基本等同於高升學率、好老師、好管理、好氛圍等概念的集合,在學習不能重來、就業壓力加大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維驅動下,家長無不千方百計甚至不計代價地做現代「孟母」,努力把孩子送進小升初名校。但是優質教育資源本身存在「僧多粥少」的尷尬,加上一些民辦學校在招生過程中「暗箱操作」與不規範的招生行為、不透明的招生信息,加劇了小升初焦慮,成為不少地方多年來的普遍性「痛點」。

  要破解「小升初焦慮」就得從「名校」開刀,讓「名校」招生更加公平規範,讓學生在陽光下入學,這樣才能大大冰釋公眾的不滿情緒。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國家教育部部署開展了2024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這或將成為促進各地公平、公開、公正招生的重要推手,共同期待。

  說起「今年初中去哪讀」這個話題,觀察員身邊的家長朋友無外乎三個選項:搖號去「頭部」民辦初中,但學費三年下來得一大筆錢;搖號去民轉公學校,只是概率不是很高;如果搖號沒有中,就去轄區公辦初中就讀。相比以往,不再糾結搖熱門民辦或民轉公初中,轉而選擇個人認可的對口公辦初中,似乎獲得越來越多的青睞與認可。在教育焦慮已從中高考擴散到低年級段的大背景下,這是個積極信號,值得肯定。

  那麼小升初,到底要怎麼選?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這得根據孩子實際情況選擇學校,比如孩子學習能力較強,小學基礎較好,可以考慮「頭部」學校,解決學習「吃不飽」的問題,而中等學生則可以傾向「家門口」的公辦學校,觀察員所在的昆明不少轄區公辦學校近年來教學質量都有了明顯提升。

  當然,要避免「小升初焦慮」,家長們也得避免把成人的不安和恐慌傳導給孩子,並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和渡過這一階段。或許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力量面對困難和挫折,遠比一次擇校更有意義。

    統籌:張正

    策劃:李榆林 韓煥玉

    文案:許芸翡

    出鏡:周超

    拍攝後期:納子勝